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內銀股的價值陷阱

多年來的投資/投機經驗,養成了自己一些操作信條;其中之一,就是行業大勢不就,那怕有一兩家能突圍而出,我們都會選擇寧願錯過,免中陷阱。今次要談的行業,正是本地投資者普遍喜愛,卻又輸多贏少的內銀股。其實,只要大家本著一顆要跑贏大市的決心,相信不易找到喜歡內銀股的理由;因為內銀面對的問題,真是多到嘔,望到人全無胃口!
根據一眾內銀新近發表的季度業績,今年首季盈利表現均較市場預期為佳;九家內銀盈利按年增幅介乎8%至20%,其中,民行(1988)繼續領先同儕,惟增長動力明顯放緩;作為全球最賺錢銀行的工行(1398),首季多賺12.1%,至687.43億元(人民幣.下同);建行(939)首季純利為595.8億元,按年增長15.7%,兩行業績均勝預期;中行(3988)及農行(1288)更則錄得單位數增幅。
巴克萊中國銀行業研究主管顏湄之指出,多家內銀季績略優於市場預期,主因這些銀行成本控制方面表現較佳,貸款撥備較預期少,以及中間業務收入改善程度較大所致,淨息差表現則與預期相差不遠。然而,數據中不難發現內銀在經營及資產質素方面,持續承受息差收窄及不良貸款趨升的壓力,因此,前景未宜樂觀。
據悉數出爐的內銀季報中所見,期內因貸款重新定價反映了內地去年兩度減息的影響,內銀淨息差普遍受壓,其中又以中小行尤甚。事實上,多家內銀管理層早前已預計,行業今年將面對息差收窄的挑戰;工行行長楊凱生更直言,去年央行減息及啟動利率市場化後,不少銀行存貸款重新定價主要集中於今年上半年完成,導致今年首兩個月,淨息差較去年基數收窄0.04厘。
儘管工行管理層透露,今年首季該行淨息差為2.59厘,較去年全年收窄0.07厘,但強調有關幅度較預期小,並指出,鑑於6月底前將有98%貸款及90%存款重新定價,預料第二季淨息差穩中有降。除了工行外,建行及農行兩大國有銀行首季淨息差亦同告收窄,分別較去年全年水平收窄0.04厘及0.03厘,至2.71厘及2.78厘;農行首季淨利息收入增幅放緩至僅4%,以致首季純利增幅跌至單位數,僅多賺8.2%,至470.11億元。中小內銀如招行(3968)及信行(998)淨息差降幅更為顯著,分別較去年全年收窄0.1厘及0.16厘,至2.93厘及2.65厘。
另外,內銀不良貸款首季普遍趨升,工行不良貸款餘額及比率「雙升」,分別較去年年底增加7.6%及0.02個百分點;建行不良貸款餘額亦增4.2%,不良貸款比率則與去年年底持平。中小行資產質素惡化程度較顯著,招行及信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分別較去年年底急增11.6%及26.4%,不良貸款比率跳升0.05及0.14個百分點
去年前三季內地經濟持續下行,所引伸的信貸風險亦進一步暴露,首季期內各內銀亦普遍加強抵禦風險措施,紛紛增大撥備力度,有六家內銀的資產減值損失按年升逾兩成。不過,招行繼去年第四季後,首季再度在撥備上「留力」,不良貸款規模擴大之際,資產減值損失按年只增4%。另一方面,信行未有持續去年下半年大幅計提撥備的做法,令首季純利按季反彈1.4倍,至92.18億元。瑞銀指出,信貸成本上升,反映銀行資產質素持續承壓。
中小行產質素惡化嚴峻,信行(998)的不良貸款餘額較去年底飆升26%。至於承造較多中小企及小微企貸款的民行,不良貸款率持平。多家券商引述民行管理層透露,首季不良貸款餘額僅增4%,但實情是該行期內核銷了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摩通估計,若把撇賬部分一併計算,則民行首季不良貸款餘額及比率分別升13%及0.07個百分點。
此外,中銀監3月底正式出台加強規範銀行理財業務的《8號文件》,對銀行的中間收入亦構成打擊。民行於分析師會議上指出,首季該行來自表外理財產品的中間收入,佔整體有關收入比例逾20%,並坦言中銀監新規對該行盈利將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摩根大通相信,銀行的中間收入存在下行風險,而且,鑑於非標準債權類投資資產相關的理財產品在新規下無辦法再進行以新還舊(roll over)的操作,摩通認為,理財產品的違約風險會上升。
值得留意的是,儘管五大內銀首季錄得「強勁」增長,但以市賬率而論,工行、中行、農行、建行及交行(3328)五大內銀較歐洲銀行的估值(0.8倍)溢價,為前所未見之低。如此一來,內銀股的估值首度跟美國銀行股看齊,過去近一年更較其他亞洲銀行股的1.4倍存在折讓。內銀股價低迷,估值偏低,除了反映中國經濟漸次放緩外,內地銀行業面臨的已知及隱藏困難,成為了趕客及吸引淡友狙擊的主因。看看前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列出的目前內地銀行業面臨問題,名單如水蛇春咁長,唔趕客就怪!
首先,內銀面對着發展與盈利模式轉變的壓力,隨着存款增幅的下降,利率市場化、滙率市場化帶來的淨息差縮小,以及信貸損失與撥備調整後的盈利降低,銀行需要改變固有的發展模式。其次,銀行面臨着更多競爭,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甚至電商,都對傳統銀行構成挑戰。大資產管理的概念出來以後,金融業競爭激烈,劉明康認為,銀行需要思考如何能夠做好有效的風險防範。要提高資訊的披露和透明度,來令業界減少對過高收益率的期待。
其三,銀行需要警惕大額風險暴露、系統性風險並學會在大額資產管理新形勢下控制風險。其四,內地銀行人才短缺,人力成本的上升也對銀行有一定影響。最後,中央銀行職能已發生變化,過去中央銀行只須保持貨幣和通脹穩定,現在也需要維持金融的穩定。
在行業發展與盈利模式轉變的背後,存在着的隱憂更是惹來外界關注的「主角」。當中,日益膨脹的影子銀行活動便牽繫着市場對中國金融穩定甚至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信心,最近更有國際評級機構因此而調低中國主權評級時。不過,摩通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及首席中國經濟師龔方雄卻直言,中國表外業務及理財產品的風險被市場誇大,投資者宜客觀看待。他相信,有關調降評級行動對中國的影響不大。
「市場對中國表外業務、理財產品的風險太誇大,該不該管?是該管的,所以銀監會最近推出的措施對中國金融體系是重大利好。」龔方雄稱,一直以來,中國存在缺乏直接融資渠道的問題,融資需求主要透過銀行貸款,亦即間接融資渠道來滿足,這與西方國家剛好相反。
「銀行的表外業務、理財產品,包括是地方的一些融資平台,是在目前體制下中國特色的直接融資,有很多企業從銀行借不到錢,然後銀行怎麼做呢?就做一些創新,通過理財產品來給你做」。長遠而言,龔方雄認為更應該由證券及信託公司來發展直接融資業務,「證券公司做,就會把風險分散到市場,而不是銀行集中做這個業務」。
內地銀行業發展問題多多,又背負着國家金融業的結構性問題與改革的重擔,明顯會是為國家經濟轉型作貢獻的犧牲行業。事實上,中國股市的政策影響極大,令大多數企業(尤其國企)不容易做到長期持有,像過去的電力企業、現在的內銀、中移動都是好例子;然而,正面看,這亦造就長線投資者找尋這些行業的大型人為周期的投資機會,只是,我們相信,低廉的內銀板塊目前肯定不是合適的投資選擇。
1

評分次數

  • goldmonk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