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者推介
‧A 股雖然低迷多時,但卻無減公司排隊上市的興致。鐘林在B4 頁「中國股市」指出,企業爭崩頭上市,只因為監管要求和上市門檻低、直接融資的成本低之餘,企業違法、違規的成本更低所致。
‧中國資源交通近日轉型為煤炭運輸商,雖則遇上煤炭市場不景氣導致新業務估值被低估,但卻能憑藉先出售後購回加油加氣站經營權及溢價發行「窩輪」(warrants,認股權證)等方式籌資,高仁在B11 頁介紹其神乎財技。
‧利豐過去兩年積極四出收購,期望以新業務帶動增長,但新資產的表現卻未如理想,推高邊際利潤的如意算盤難以打響。三年核心經濟利潤目標愈來愈渺茫之下,管理層實應另謀後着。詳見B18 頁「LEX」。
1月14日,周一。《亞洲金融論壇》在港「開壇」,猛人雲集,聯儲局「鴿派」代表人物、芝加哥聯儲銀行行長伊文斯(Charles Evans),以及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先後開腔。說到對中港股市的影響力,郭樹清的演說,當然比遠道而來的伊文斯的演辭更能「扣人心弦」。
「活水」刺激股市
郭公就大小QFII和新一輪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QDII2)發表的講話,觸發「北水」、「南水」同時激活中港股市的憧憬。按郭樹清的說法,次輪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2)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的額度,可以擴大至相當於目前10倍的水平。以眼前兩者相加僅佔A股總市值1.6%為準,境外機構和本港人民幣持有人在內地股市的投資比例可增長至什麼水平,屈指能計,雖不能跟成熟市場外資和機構的投資佔比相提並論,惟較之目前微不足道的水平,已代表內地股市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留意日資動態
A股上周五因通脹數據高於預期,上證綜指顯著回落;在郭公一番話的刺激下,上證應聲漲逾3%,收復上周五失地有餘,恒指、國指亦錄得不俗升幅。
郭樹清在港開金口,市場焦點落在大小QFII和鼓勵內地居民購買海外資產的新一輪QDII身上。然而,早在去年底,內地決策當局已宣布取消海外主權財富基金和央行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上限。其時,投資者對中證監推出的多項改革A股措施反應冷淡,上證綜指一度失守2000點大關,取消海外主權基金和央行投資規限的消息,似未引起太多人注意。此後不久,連串市場未曾想過的事,都在短時間內一一發生。比方說,日本政壇改朝換代,安倍晉三擺明車馬刺激通脹推低圓滙,在芸芸刺激經濟措施當中,有一項為設立規模50萬億日圓(約4.35萬億港元)的基金,作吸納海外證券之用。
安倍雖未明言這筆巨款將主力投放於哪類資產、哪些市場,但適逢A股回勇且動作頻繁,中國為海外主權基金和央行投資內地資本市場鬆綁,會否替日資進軍內地股市大開方便之門,而對箭在弦上的滙率鬥爭有何影響,值得投資者密切留意。
市場憧憬中港「活水」對流,日資則為驅動圓滙下跌摩拳擦掌,市場有水即生,本來不應說一些掃投資者興的話。然而,剛在彭博上看到一則關於內地統計數據可靠性的報道,「掃興」都要一提。話說,內地不久前公布去年12月份出口按年增長14.1%,非但為2011年3月以來的最大增幅,且遠超投行分析員中9.2%的最高增長估算。數字公布後,多家外資大行異口同聲表示,內地上月出口表現「不可思議」;言下之意,數據的可靠性存在重大疑問。
出口升幅「不可思議」
提出質疑的大行包括高盛、瑞銀、澳紐銀行(ANZ)、瑞穗(Mizuho)等,美歐日澳投行皆在其中,頗有攜手向市場示警之意。
投行質疑什麼?何以見得數據不可靠?第一,內地上月出口呈現雙位數增幅,與台灣、南韓等貿易夥伴的港口貨物移動及進口數據不相符;第二,出口統計跟內地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的海外訂單數字不一致;第三,從去年秋季廣交會落單較一年前減少9%可見,環球需求跟中國出口數字顯示的情況並不脗合,前者可能更加準確。
大行分析師為出口數據好得「不可思議」,提供了一些解釋,比如政府向出口商施壓,迫其在年底前達到10%的出口增長目標,業者不得不趕工完成訂單;亦有分析師提出另一個說法:地方政府可能通過讓貨物在特定貿易區進進出出或提前赴運,以推高出口數據。
一反常態何所圖
高盛的分析師,在報告中還點出一家公司的名字——深圳市環球國通物流——指內地一些貿易商透過這家公司進行免稅區發貨,以便申報出口退稅。這些貨物只在特定貿易區來回運輸,並未真正離開國門。
在老畢看來,高盛所指近乎子虛烏有的「出口」,做法非自今日始,乃中國貿易生態的一部分,似乎不能充分解釋單月出口的異狀,除非去年12月偽造出口情況特別猖獗,否則只能讓人對內地貿易的真相多一點認識,不足以說明單月出口何以激增。然而,高盛在報告中提及地方政府為提振出口數據,可能在背後鼓勵這種來回運輸的活動,那便跟之前另一家投行的分析師(瑞穗證券經濟學家沈建光)所指,上月出口暴增可能與政府在背後施壓有關,顯得對口對徑。
中國官方統計滲進大量「水份」,不宜盡信,今天已屬「常識」。這正是許多人寧可參考發電量變化,亦不願信賴GDP、工業生產等官方數據的底因。值得研究的並非投行拿什麼準則來質疑數據的可信程度,而是素來樂於唱好的外資sell-side分析員,何以在內地股市逐漸吸引國際投資者興趣的當下,一反常態七嘴八舌,強烈質疑中國出口數據的可靠性。投行是想「質低」入貨,還是唱淡內地經濟迫人行「放水」?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