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股票] 本地券商股 中資背景可取

【iMoney智富雜誌—股壇維基】 港股近月牛氣沖天,成交逐步回暖,最能受惠的又怎少得本地券商股?大市氣氛良好,除了有利經紀及孖展業務外,企業融資業務亦是增長亮點,其中具備中資背景的券商股料可看高一。
自從去年12月底國泰君安國際(01788)獲社保基金入股後,本地中資券商股就隨大市造好,紛紛創下52周新高。券商股表現向來與大市息息相關,倘若港股持續向上,板塊表現絕對值得期待。
券商股主要從事5類業務,分別為經紀、孖展、企業融資、資產管理及投資,其中以經紀、孖展、企業融資貢獻最大,佔經營利潤逾95%,其餘兩者則未成氣候。以下不妨從大市成交、企業融資、估值3方面,剖析本地中資券商股的投資價值。
成交轉旺帶動盈利
先說成交方面,雖然港股去年錄得不俗升幅,但日均成交額卻按年下跌23%至538.5億元,券商股自然難有好表現。以國泰君安為例,去年上半年經紀業務收入按年下跌26%。至於利潤率較高的孖展業務,同樣劫數難逃,海通國際(00665)去年上半年孖展業務收入,按年大跌29%,可見經紀及孖展業務表現與大市成交甚為同步。
當然, 要客觀評估大市交投表現, 必須結合股份市值與成交額來看, 投資者可用上成交速率(Turnover Velocity)的指標。成交速率即:大市年度化成交額÷大市年均總市值。數值愈高,代表股市交投愈暢旺,理論上對券商股愈有利。
去年第二季、第三季,港股成交速率跌至近7年新低,交投極之稀疏。猶幸踏入第四季,港股成交速率已回升至約80%較正常水平。倘若港股交投能回復至2010年般活躍,券商股的經紀及孖展業務勢必出現爆炸性增長,對比當年股價水平,上望空間甚為巨大。
除了經紀及孖展業務外,要數券商股的增長引擎,離不開企業融資業務。企業融資業務主要包括首次公開發行上市(IPO)、發行債券等融資顧問服務,這分部經營利潤率甚高,對盈利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母企關係助爭IPO
回顧本港新股集資表現,去年共有62隻新股上市,總共集資898億元,按年大跌67%,而企業供股和配股集資金額亦遠遜過去幾年。誠然,近年在港上市的重磅股買少見少,IPO集資額勢難重返2010年水平,惟去年中資券商股的市場份額日益上升,甚至首度蓋過外資券商,未來這趨勢或將持續。
當然,論規模本地中資券商股無法跟中金、中信證券(06030)等媲美,但她們背後的母公司卻也非同小可,例如海通國際母公司是內地第二大券商海通證券(06837),日後能否憑藉母公司關係取得更多生意,頗值得憧憬。另外內地近日放寬H 股上市要求,B股轉成H股上市料成新趨勢, 首隻「B 轉H」股份中集集團(02039),保薦人正是國泰君安,這部分業務可成股份的增長契機。本地中資券商股規模較小,企業融資業務增長料對盈利立竿見影。
最後估值方面,諸如券商股這類盈利波動的股份,估值往往在周期見底時最高,容易造成誤導。投資者可利用常態化每股盈利(NormalizedEPS)計算市盈率,減低行業周期對估值的扭曲。
估值看常態化盈利
常態化每股盈利有多種計算方法,最常見是利用過去3年的股本回報率(Return of Equity)平均數,乘以股份最新的帳面淨值(Book Value),得出常態化每股盈利。此數據可被視為股份在一個周期中的平均每股盈利。
一眾本地中資券商股的常態化市盈率均為16倍以下,遠遠低於歷史市盈率所示的近20倍水平,估值尚算合理。倘若未來市況配合,相信板塊有條件繼續向上。
至於選股方面,本欄認為國泰君安及海通國際較為可取。先說國泰君安,集團獲社保基金入股,而且過去3年盈利水平穩定,中值得看好。至於海通國際,背後有母公司海通證券支持,但市盈率及市帳率卻明顯低於同業,相信有追落後空間,投資者不妨留意。
1

評分次數

  • goldmonk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