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本港股市「雙幣雙股」締造「零的突破」的合和公路基建,昨日正式掛牌買賣,人民幣計價股份首日守穩配股價以上,成交約六百四十六萬股,涉資約二千一百萬元人民幣,與港幣計價的股份成交約八百七十萬股,涉資約三千五百萬港元的交投比較,成績中規中矩,標誌本港拓展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鴻圖大計,又向前邁進一步。
雖然從合基配售人民幣股份不足四億元人民幣的規模,以及首日成交量和成交額計,「雙幣雙股」先鋒未算一鳴驚人,所踏出的只能算作一小步。不過萬事起頭難,既然創出了先河,往後來者想申請以「雙幣雙股」上市,或向市場介紹這類股份的獨特賣點,相信都較容易被投資者接受和理解,有助加快人民幣計價股份在港上市的發展進度。
連同「雙幣雙股」的股份在內,目前在港可供投資者選擇的人民幣投資項目已包括股票、債券、房託基金、交易所買賣基金等,投資類別漸趨多樣化,美中不足的是每個類別的可供選擇數目依然偏少,有待努力。只要證監會、港交所、中介機構在每個類別上用心經營,吸引更多的同類項目來港發行和集資,擴大人民幣計價的投資市場規模,日後不難百川匯河,蔚然成風。
正如港交所方面透露,目前已有數家公司表示有興趣發行「雙幣雙股」,到底這些是全新來港上市的公司,抑或是現時在港上市的公司有意另外發行人民幣計價股份,暫時未有進一步資料。參考內地大型國企和民企來港上市的經驗和成績,要推動一個市場發展迅速和成熟,大型企業積極參與,以及本港投資者的認同和信任,是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本港投資者熟悉的藍籌股,以及內地各行各業的龍頭企業,若加入「雙幣雙股」行列,港股市場肯定如虎添翼,進一步鞏固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
「雙幣雙股」在港響頭炮,與新加坡競逐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比併無異是先勝一仗,對香港固然饒具意義,但切忌頭腦發熱,以為打贏首仗,等於勝券在握,須知羅馬不是一天建成,「雙幣雙股」要發展成為大氣候,尚有許多事情要注意,並致力改善。
例如有論者指出,港股市場在「雙幣雙股」的套戥機制上較新加坡靈活,容許投資者一日內進行五次轉股交收,遠比新加坡的一日一次更具吸引力,可是這種優勢並非固若金湯,只要新加坡監管機構解決了股票套戥涉及的匯兌和風險管理,以新加坡在推動金融市場的主動和往績,隨時可以和香港看齊,甚至提供更吸引的條件和香港一較高下。
此外,即使香港累積的人民幣離岸資金已經數一數二,但實際規模不過約六千億元之譜,相比現時的港幣流通量固然遠遠不及,能否應付更多的人民幣計價投資產品需求,也頗成疑問。人民幣資金池的規模累積需時,不能說有就有,慎防隨時成為卡死「雙幣雙股」的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