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閱讀了一篇分析日本電子行業沒落原因的報導,文章稱,對於南韓三星電子徹底研究新興國家的市場之後才推出商品的做法,日本電子廠商的高層回答,「我們公司沒有市場行銷部署」。
儘管日本汽車廠商也在加緊推進本地化,但在開拓新興市場方面,與三星電子同為南韓企業的現代汽車,藉著推出可切實滿足當地需求的商品,快速提高市場佔有率。日本汽車產業能否避免重蹈日本電子產業的覆轍,則要看能否打入世界各地的市場實現「真正的全球化」,以及實現全球化的速度是否足夠快。
該報導的作者在總結日本廠商失敗的原因時指出,「三星是『生產能夠銷售得出去的商品』,而日本只是『銷售生產出來的商品』」。
日本汽車業應該汲取的教訓,正是上述日本電子廠商的經歷。
東日本大地震、核電站事故、電力短缺、泰國洪災、歐洲信用危機、日元超級升值至1美元兌換不到80日元……。2011年,日本在一年中一次遭遇了10年來未見的多個巨大危機。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想必很多讀者都希望今年是日本能夠重振旗鼓的一年。
在應對地震災害方面,日本人的忍耐力、團結、體恤之心及強烈的責任感,受到了全世界的一致稱讚,尤其是汽車行業,復興速度之快讓人驚嘆。但日本汽車業沒有時間去欣賞這種稱讚,因為全球經濟形勢已在此期間發生了巨大變化。開篇提到的歐洲信用危機及美國經濟減速,導致全球汽車需求「從先進國家轉向新興市場國家」的趨勢日益鮮明。
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雖說成長速度比以前放緩,但仍保持著正成長,而印度及巴西等其他新興市場,有能力購買汽車的收入層也會在今後10年內大幅增加。
雷曼危機之前,日本汽車廠商在美國這一巨大市場上獲得了鉅額利潤。但是,今後必須開拓的新興國家市場,在文化及制度上則與美國存在很大差異,消費者喜歡的商品及用途也相差甚遠。比如中國市場就在迅速發生變化,只要是日本的最新商品就能迅速賣掉的時代,早已過去,價格更為適中、燃效更高、外觀更漂亮且能夠享受政府優惠措施的車型才會有人氣。
關注各個市場的差別,並且靈活地應對市場的變化,這種細緻的行銷,比在先進國家市場更為必要。因此,不斷深入各個新興市場,並徹底實現本地化,已經成為開拓這些市場的必要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