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重要消息,北京將在首都國際機場附近建成文化自由港,面積超8萬平方米,屆時還將實現藝術品免稅。這個項目的實現,無疑會對內地藝術市場及當代藝術的未來走勢帶來很大影響。有關方面希望以此鼓勵收藏家和企業家來北京儲備藝術品,使北京能夠與香港匹敵,成為另一個亞洲藝術中心。現在的問題是:北京能否與香港競爭?北京是否具有優勢?
香港作為藝術中心,優勢集中在已經成名的藝術家作品上,在一定程度上作品數量有限而價格較高,內地收藏家參與時較為被動。北京的免稅港無疑為中國本土的收藏和藝術交易開辟了更寬闊的空間,在作品選擇、衡量標準、口味喜好等方面都更有自主權。目前內地的藝術界相當活躍,畫廊和藝術機構數量繁多,活動頻繁,老中青代三藝術家數量龐大,收藏家團體不斷充實,但即便如此,能夠前往香港藝博會並從中獲利的卻寥寥無幾。
這其中有資金問題,也有選擇標準問題,更有文化習慣的影響。事實上,香港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西方藝術界的翻版,其標準和口味與西方一脈相承,這種“壟斷”並非競爭使然,有時更接近“物以類聚”的結果。這其中除了藝術標準外,文化差異與偏見也是原因,內地買家和賣家進入香港,其立場相當被動。然而,就藝術行業本身而言,這是一種創造性活動,買家和賣家在藝術品交易中獲利的同時,更是在通過交易促成某種價值觀的流動,甚至改變現有價值觀體系。因此,從更高標準來說,這種改造世界的欲望,才是藝術界運作不息的動力。顯然,內地的藝術品交易空間潛力巨大,這與內地財富階層的上升及民族自尊心的崛起完全同步。
從目前情況來看,香港的藝術交易標準已經成型,不是內地新興資本可以輕易撼動的。但是,香港也因其標準使然,不得不放棄內地創作真正活躍的部分。更重要的是,香港關注的是作品,而不是內地的文化更新。最生動的藝術作品往往是與當下文化緊密聯繫的,這些卻是香港的弱勢。由此可見,香港與北京將涵蓋不同的藝術品領域和市場潛力領域。
但是,北京的優勢是潛在的,最基本的還是要看支撐這一自由港的相關藝術服務是否扎實,包括展覽、策划、相關服務、收藏、媒體宣傳等是否專業化。此外藝術研究要能夠使中國當代藝術與20世紀世界歷史發生確切聯繫,才能為藝術價值的定義找到切入點。最後,北京作為政治中心,容易在政策上獲得支持,也容易產生國際影響。如果能夠發揮上述三點,則未來的北京很有機會與香港展開一番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