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 now,tvbnow,bttvb9 E, K, Y( d" B
; M9 n: M+ C3 w: x
$ R( k, a2 g# G4 P! o5 O, C- Q
如同大廳鏡子的反射一樣,思維的延伸似乎永無邊界
5 b- y% B0 P: ?$ M o. b% D) j& ros.tvboxnow.com
: o! z$ `0 r9 @+ D9 B" N9 }tvb now,tvbnow,bttvb
. _) Y4 J)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w& p5 ]# S) ]% G8 k
一生當中,我們經歷過多次無意識狀態,比如無夢的睡眠。但就意識的定義而言,其實我們從未有過無意識的經歷。
, C/ V" K" Q0 ?8 i. Stvb now,tvbnow,bttvb因此,當我們試圖想想死亡是怎麼一回事時,卻發現根本沒有參照可言。os.tvboxnow.com' Q" Z+ m, h$ n& u n
\5 M2 I0 y: o7 |2 E/ btvb now,tvbnow,bttvb 公仔箱論壇' p& E. z9 o3 E
7 B7 q4 ~3 X3 R* v. [2 s,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宗教並非“靈魂不滅”的信仰產生的緣由,相反,是文化增強並美化了我們固有的心理傾向——相信思維會永存。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d0 v0 M) K. x+ H3 j9 ]3 Z
● 幾乎每個人都傾向於認為,肉體死亡之後,思維會繼續存在。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S1 K# h& k2 R
● 即使是那些篤信肉體死亡,思維隨即終止的人,在研究中也表露出了心理延續性推理。
/ P/ ^4 D9 N' ]- r公仔箱論壇 ● “靈魂不滅”信仰並非宗教或某種情感保護傘(security blanket)的副產物,實際上它根植於我們意識的最深處。os.tvboxnow.com+ D2 ?, Y8 X. u6 V6 m: e
+ E1 `0 y! r3 r/ h.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當艾麗斯·德門特(Iris Dement)唱響Let the Mystery Be這首有關逝後的歌時,我們會情不自禁地點頭附和——這使人頗感奇怪。實際上,當談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後,哪裡才是歸宿時,真正的謎團,其實是我們為何如此確信這是一個謎團。畢竟大腦和其他器官並無不同,都是機體的一部分。作為大腦的主要任務,與其說“思維”是個名詞,不如說這是一個動詞。我們為何想了解肉體死亡後,思維去往何處——難道思維也隨即消失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 V* c, \( N7 \9 Z
6 N0 P2 k1 x% W) \5 ?( V)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各種文化背景下的許多人都相信,靈魂是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存在。至少,不能確定人死後思維去向哪裡。心理學研究使我相信,這些非理性的信仰是自我意識不可避免的副產物,它們並非源於宗教,也並沒有減少人們因不存在感而產生的恐懼。由於我們從未有過意識缺失的經歷,因而無法想像死亡的感覺。事實上,死亡無法被感覺,這就是問題所在。tvb now,tvbnow,bttvb7 F$ X( I6 J+ U; }7 W8 t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h3 f n4 U2 l5 R) N" ]: d
人們通常認為死亡非常神秘,也願意相信死亡並非人生之路的終點。的確,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知名學說——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辯稱,“靈魂不滅”的信仰,減緩了人們對於自我不存在感(ego's inexistence)的極度焦慮。
# v* W4 s* M6 l6 E公仔箱論壇. Y* F( i* f4 j* {5 x; v9 q
管理理論者認為,我們擁有一個秘密的心理防禦武器庫,來抑制自己對死亡的焦慮。就拿我正在撰寫的這篇文章來說,恐懼管理理論可能會告訴你,我為後人撰寫了這篇文章,並使這個瞬間想法比我這個生物有機體存活得更久(如果一年後這套理論仍有人依稀記得,我就會謝天謝地了)。
8 s0 Q3 m8 v7 t9 M, v
+ b0 u4 ^& Y" ros.tvboxnow.com 然而,包括我在內的一些研究人員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自我意識的進化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論點:我們的祖先被一種不可動搖的錯覺所蒙蔽,認為思維是永存不朽的。這一非理性的錯誤已被我們毫無保留地繼承下來。$ d6 w' Z! n6 B4 A% o8 i
5 ^8 w( T% d" [3 t公仔箱論壇 “靈魂不滅”
5 a- L, |7 k9 B( L$ L5 B公仔箱論壇
9 f' h/ ~1 r; w& `4 Q.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即使是那些聲稱自己不相信“靈魂不滅”的人群,也需要面對這樣的問題。正如哲學家、自然主義中心(Center for Naturalism)創始人托馬斯·W·克拉克(Thomas W. Clark)在1994年為《人文主義》(Humanist)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樣:tvb now,tvbnow,bttvb' i1 K8 z2 t% k
/ [( e# Y4 `( Z 有一種備受爭議的觀點認為,死亡降臨,隨之而來的就是虛無。死亡是一個深淵、一個黑洞,是經歷的終結,是永恆的虛無,是永遠的消失。這一觀點的謬誤之處,在於使虛無太過具體化,賦予它明確的狀況或特性(如“黑暗”),然後將死去的人置於其中——這樣一來,我們便以某種方式落入了虛無之中,在那裡永恆存在。
( N5 @$ x0 s [+ B2 y9 i/ J2 f& j
. o! S7 `3 k3 P0 m4 ~/ E公仔箱論壇 考慮一下這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吧: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你已死去。或許你會感到自己的生命正在悄然逝去,但沒有人會告訴你——當一切都結束,死亡的確降臨。需要提醒你的是,為了儲存各種類型的信息,包括你已經死去這個事實,正常工作的大腦皮層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你一旦死去,大腦的工作能力就跟一個生菜頭沒什麼兩樣了。2007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哲學家肖恩·尼古拉斯(Shaun Nichols)在《綜合》(syntheses)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寫道:“當我試圖想像我自身的不存在時,我不得不先想像自己對這種感覺已經有了了解和認知。毫無疑問,這裡冒出了一個悖論!”. k, ?4 S* U7 r' b6 j* g. f/ o
5 n- f* z# ]# H; n: ~! W/ z. Z, ]公仔箱論壇 聽起來,這個發現並沒有解開什麼謎團,但我打賭你絕對沒有想過它的真正意義。它意味著從第一人稱的視角來看,你自身的死亡是無法證偽的。正是這一悖論讓歌德感慨:“每個人的內心都隱藏著自身不朽的證據。”
' M. J; c/ _( m7 h3 W+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8 `. X( I- P U5 b公仔箱論壇 即便我們願意相信肉體死亡之後,思維隨即消逝,也要經歷困難的思想鬥爭。2002年,我在《認知與文化》(Cognition and Culture)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當參與實驗的大學本科生被問及一系列關於某位逝者的心理感知能力的問題時,我們發現,在他們腦海中,靈魂不朽的錯覺占據著上風。os.tvboxnow.com' D: f* p; N8 N) n8 Z
/ G: g5 l8 l1 G公仔箱論壇 我告訴學生們,當理查德(Richard)連人帶車一頭撞上電線杆上時,他立即一命嗚呼了。當受試者讀罷一段有關理查德車禍前心理狀態的描述後,我詢問他們,既然他已死亡,還能否繼續體驗這種精神狀態:“理查德還會想著他的妻子嗎?如果在死前他剛吃了一塊薄荷糖,現在他還能品嘗出薄荷的滋味嗎?他還想繼續活下去嗎?”4 x& ~) W4 O: X
2 ~4 e- {" E5 D5 V; n. | ztvb now,tvbnow,bttvb 你可以想像他們當時的表情。很顯然,很少有人會停下來思考一下靈魂是否有味蕾、性衝動,能否感知頭疼,因而大多數人給出的答案都含有心理延續性(psychological continuity)推理。他們想像的是,盡管理查德已經死亡,但他的思維仍舊發揮功用。這一發現並不出人意料,因為一項單獨的心理測驗量表調查顯示,大多數參與答題者都相信靈魂是以某種形式存在的。
% \0 [: J7 R: s公仔箱論壇
U3 h% s% a4 m! I1 F% S8 Y' e 令人吃驚的是,那些相信人死後靈魂隨即消逝的參試者偶爾也會表現出心理延續性的認知。而在填寫調查表時,這些人都在“所謂的‘靈魂’或個性意識在肉體死亡後也會隨之消逝”這句話前的方框中打鉤,表示認同。他們當中,有32%的答案暴露出了他們內心隱藏的真實推理——感情與渴望會超越死亡而繼續存在;36%的答案表明,他們對心理狀態的推理與記憶、相信、知曉等知悉過程相關。一個特別激進的學生認為通篇問卷愚蠢可笑,他似乎認為我是個傻瓜,竟提出這種問題。不過好在他接著指出:理查德當然知道他的死亡,因為並沒有什麼來世,他今世就知道他會死。
8 ?9 a4 }8 ^: U9 wos.tvboxnow.com % N& w K) z& R% K4 c
“不存在感”的概念化為何會如此困難?在我看來,部分原因應歸咎於“模擬約束假說”(simulation constraint hypothesis),即試圖借助自身的意識經驗(conscious experience)來想像死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死亡與我們此前的任何經歷都毫無相“像”之處,因為沒有意識,我們就無法意識到自己是死是活,再逼真地模擬真正的虛無,也無濟於事。
" Z- E) p5 l$ X公仔箱論壇7 |; x0 z0 l8 S2 @5 m" G! {; x
如同凝望一個鑲有鏡子的走廊一樣——這並非什麼視覺小把戲,不相信肉體死亡之後靈魂仍會存在的人所面對的是主觀經驗的認知回響(cognitive reverberation)。在西班牙哲學家米格爾·德烏納穆諾(Miguel de Unamuno)1913年的長篇論文《人生的悲劇意義》(The Tragic Sense of Life)中,讀者幾乎都能想像到德烏納穆諾為了苦思冥想這一確鑿事實而焦躁不安的情境。他寫道:“試圖用無意識的東西填滿你的意識,是不可能的。為了充分理解它而打破砂鍋問到底,會讓你頭痛欲裂。”* x, S3 V6 C& y! |$ Q
os.tvboxnow.com8 u& ?0 i1 W* G* c2 B
慢著,你可能會說德烏納穆諾是不是忽略了什麼——我們都有過“虛無”(nothingness)的經歷——比如每次無夢的睡眠。但是這一假設並不正確。克拉克說:“或許我們偶爾會有這樣的印像,曾經經歷或‘遭遇’過一段無意識期。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實際上,無意識的虛無不可能被真切地感知到。”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J5 Q5 C5 m# a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z0 W+ R1 j' r. d( Q1 t
如果說精神的不朽,表示我們是以一種本能、自然的方式思考死亡,那麼或許我們尤其期望幼兒能以這種方式進行推理。八歲時,我目睹了我家的金毛尋回犬薩姆(Sam)的遺體被埋葬在屋後的小樹林裡。當時我認為,薩姆仍然知道我還愛著她,也知道我很抱歉沒能及時與她告別。沒人明確告訴過我,薩姆的靈魂依然活著,即使是我父母也沒有這樣說過。密封在潮濕的盒子裡,她已經歸於塵土,但我從沒有認為“她的靈魂依舊存在”是個奇怪的想法。tvb now,tvbnow,bttvb' {' t' O" c& e; C
公仔箱論壇, {: {3 b. C/ I# z `: M! i
如果你問我,薩姆當時經歷了什麼,或許我的回答會類似於傑拉爾德·P·庫克爾(Gerald P. Koocher)曾提到過的答案。1973年,庫克爾在《發育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雜志上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當時他是美國密蘇裡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後來成為了美國心理學協會主席。他曾詢問一群6~15歲的兒童:當你死亡時會發生什麼事情?與模擬約束假說的結論一致,許多答案都是基於日常經歷來描述死亡的,比如“睡著了,感到‘平和’或是簡單的‘昏過去了’”。
5 ]. r9 A% q; o7 v# P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 T6 m8 P; x% F7 z
靈魂能脫離肉體嗎tvb now,tvbnow,bttvb2 z' J% y- @- q, f
公仔箱論壇, ]! S( y3 B V7 R6 Z* ]
我們天生就相信靈魂不滅這一說法,這可能與我們此前討論的幾種認知悖論相關。然而,盡管模擬約束假說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這麼多人都相信諸如“靈魂永不消逝”這樣不合邏輯的事情,但它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何人們會設想靈魂能擺脫肉身的桎梏,像無形的氦氣球一樣飄入永生的國度。畢竟,就算我們相信靈魂會附體骷髏,也不會有人阻止我們——當然,很少有人相信靈魂是在骷髏裡永生的。3 E* \3 U& [4 |9 i* D! A& ?+ Q
& ]5 l* K8 @& ktvb now,tvbnow,bttvb 我們知道,人們不會因為我們看不到他們,就不存在於世間。發育心理學家甚至用了一個奇妙的術語來形容這一基本概念——人的永恆(person permanence):我們默認某位熟識的人正在某個地方做某件事情。此時我正在貝爾法斯特撰寫這篇文章,但我可以想像出我的朋友金格(Ginger)正在美國新奧爾良遛狗或愉悅地與丈夫鬥嘴,因為我知道她每天都做這些事情。
( H( o* r" P9 w) ]4 p8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1 e. A# s7 s+ |" j( K" K8 ] 2006年,我在《行為與大腦科學》(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上發表過一篇題為《人的靈魂心理學》(The Folk Psychology of Souls)的文章。當身邊某個特別的人突然逝去,人類的認知能力不足以迅速適應這一情況,並及時更新我們錯綜復雜的社交網絡。我們不可能因為某人的突然逝去而關閉“人的永恆”這一想法。尤其是那些交往密切或者雖不常見但心中仍時時想念的人一旦逝去,這種及時適應的能力則表現得更差。
7 U5 ]. x& ~ y0 o' q l公仔箱論壇 h9 {( x' k% R. b _; z& G! b& _
既然如此,“人的永恆”恐怕就成了橫亙在有效認識死亡——永遠靜止的一堆碳元素殘渣——之路上的最後一個障礙了。對於人們來說,想像著逝去的生命正在一些混混沌沌、難以察覺的地方繼續生活,這再自然不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