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09年下半年以来,股市转旺,大批新股涌到香港上市,对于港交所(388)以至各参与承销、保荐工作的大行来说,当然赚大钱。只不过,当业务「唔忧做」之时,则难免出现粗制滥造的情况。香港证监会上周发表文章,批评过去一年来,多宗上市申请的保荐人出现重大错误。同时间,上市不足十四个月的中国森林(930),就因核数师发现其账目有问题,而要停牌,未知何时回复买卖。以上个案到底只是巧合,还是预示着「IPO爆发期后遗症」将陆续显现,值得关注。
目前,企业要来港上市,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首先要委任保荐人及其它专业顾问,对企业进业务进行调查,并作出架构重组,撰写财务报告,以及草拟招股书等准备工作。下一步再向港交所上市科提交申请文件,经过上市委员会的聆讯,得到批准的话,才能顺利上市。
整个过程中,保荐人担当一个重要角色。只因上市委员会人手有限,面对大批排队上市的申请,证监会根本无法逐一进行实地考察,所以只能选择相信保荐人的专业意见。聆讯过程一般只会参考保荐人提交的数据,作出质询,要求保荐人对可疑问题逐一解画。
按道理说,保荐人应该对申请上市的公司情况十分了解,明白该公司的状况完全能够满足上市要求,才协助其撰写招股书才对。只不过,证监会近期却公开批评,指去年多宗上市申请的保荐人,呈交的文件出现重大纰漏,包括数据错误及对申请人往绩不了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