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石鏡泉
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
欄名:經濟與投資
曾特首前日(周一)咬牙切齒地講沒有熱錢囤港,這點筆者絕對贊同。筆者上周五接受《佛山日報》記者訪問時已講過這些,見右上角附欄。該欄是筆者口述,《佛山日報》記者筆錄,每周見報者。
人仔湧入
監管難度增
不過,今日沒有10萬億熱錢,不等於他日後沒有。《經濟通》記者蔡苑筠昨天做了以下頗詳細的分析和報道︰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自今年6月擴大以來,業務規模急速擴大。目前參與試點的出口企業從365家擴大到6.7萬家,擴容185倍,而6月到11月,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3,400億元(人民幣.下同),是試點擴大前結算量的7倍。
市場認為,6.7萬家試點企業標誌早前對出口企業的限制已幾乎全面開放,將令跨境人民幣結算進入跨越式的發展,同時亦是人民幣國際化跨出的一大步。
人民銀行於6日公布,目前已有來自北京、天津、內蒙古、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湖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和雲南等16個省市共計67,359家企業參加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這些試點企業自12月3日起可開展貿易人民幣結算,按照相關規定辦理出口報關手續,並享受出口貨物退(免)稅政策。
人行認為,參與試點的出口企業從第一批的365家擴大到67,359家,將進一步推動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發展,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見表一)。
人行同時表示,自6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擴大以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平穩較快增長。從6月到11月,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3,400億元,是試點擴大前結算量的7倍多,較好地滿足了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結算的需求(見表二)。
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胡一帆向《經濟通通訊社》表示,目前6.7萬家出口企業可參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幾乎是對企業全面開放,預期未來業務量將迅速擴大,對香港的人民幣離岸業務帶來積極作用。
胡一帆預期,到2015年在香港的人民幣存款總量將達2萬至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當中5,000萬元至1萬億元將來自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另有1萬億元來自CEPA項目。香港人民幣存款總量增加至一定程度,對人民幣在利率及滙率邁向市場化起重要的影響作用,尤其在2020年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前,香港市場的人民幣利率可能影響內地的利率走向。不過,隨着人民幣存款的增加,香港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難度必會增加。
人民幣結算規模急增已是事實。然而,肩負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香港卻陷入今年80億元(人民幣.下同)兌換限額於10月底提前爆滿的困境,同時也引起了業界關注僅得一家清算行——中銀香港([url=file:///C:/Users/Public/Documents/%E7%9F%B3%E9%8F%A1%E6%B3%89%E7%B6%93%E6%BF%9F%E8%88%87%E6%8A%95%E8%B3%87/%E4%BA%BA%E4%BB%94%20%E4%BA%BA%E4%BB%94%20%E6%88%91%E6%84%9B%E4%BD%A0.docx]02388[/url]),未必足夠應付未來人民幣業務持續增長問題。
對內地6日公布大幅度擴大跨境人民幣結算內地試點企業名單,香港金管局表示歡迎,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認為,試點擴大是把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提升到一個新台階,他期望今後會有更多的跨境貿易使用香港的人民幣平台,進行支付和結算。
不過,人民幣業務要提升到新台階,香港要有所作為卻是被動的,一切要看中央政府如何放行。金管局早前公布,今年首9個月,香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配額才消耗40億元,但10月後,隨着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加,人民幣結算使用量迅速攀升,一個月內(至10月底)便用盡全年剩下的一半餘額。
香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劇增,參加業務的本港銀行不但面對人民幣結算兌換額度用罄的情況,就連存放到清算行剩餘的人民幣資金額度亦爆滿,參加行已尋求金管局協助,提出包括由官方機構如人行提供擔保,及增加清算行數目等建議。銀行公會已就此致函金管局表達業界訴求,金管局回應已與人行研究可行解決方案,但目前尚未公布最終的解決方案。
香港銀行公會上月北上訪問,主席洪丕正強調目前較迫切的是解決本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額度,不欲因額度不足而窒礙人民幣業務發展。
滙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亦表示,已向金管局反映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額度,出現長遠發展或不足的問題,該行目前雖然在有關問題上未遇到太大困難,但從行業發展趨勢而言,有需要向當局反映及商討。
滙豐銀行在年中有估計過人民幣在港結算的增長預期見附圖。但從目前實際發展看來,這個2萬億的「巨額」,不用等到2020年已可達到,屆時在港流動的資金怎會只10萬億?
姑勿論這筆錢是熱錢還是冷錢,這龐大的流動性會怎衝擊香港的金融制度、資產市場,當局是要好好準備,應付,不然阿爺怎會讓你香港去擔此重任!
資金充裕
港股遲早升
這筆龐大人民幣再加上美國的量化寬鬆,筆者的看法是香港遲早乜都升,人工除外。這兩天筆者在《經濟通》欄上有如下分析,先看周一的《又嚟炒過》:
港股上周有回穩迹象,原因不是港股估值的高、低,而是美元見回下,美息見企穩。
今時美元已成為Carry Trade的主借貸貨幣,當美元上升時,就最不利做Carry Trade的對冲基金。為安全計,是要立時撤退、沽貨。上數周的急挫,亦是與11月4日起的美滙上升同時出現。
自上周起,美元見稍回軟,做Carry Trade的對冲基金可以透口氣,又再來炒過。
12月是不少基金年結月,做個甚麼價來結算?應該不會是個虧損價吧!
周二的文是《開始炒QE3》︰
美國的QE2雖剛起步,應到明年6月才夠鐘,故屆時才始考慮會否有QE3,但昨晚(6日)美國已提前預告,QE3正出爐。
1. 美儲局長伯南克謂如有需要,會加大QE2的買債行動,如用多過600億美元,則無論你叫它是QE2.1版還是QE3版,性質都一樣多印了銀紙,而且QE4亦可以按需要出籠,因為伯南克講只要美國有通脹苗頭,可以在15分鐘內便加息去壓通脹。這等於說,不懼狂印美鈔。
2. 美國總統奧巴馬昨晚以鬥敗公雞的表情,去宣布會延長上任布殊總統的減稅措施兩年(富人也享減稅),延長失業救濟多13個月,減入息稅2%。這些福利都要靠政府多發債去支持。
上述兩者加起來即是:美政府賣美債,美儲局買美債,這種左手交右手,右腳交左腳(前者如打籃球,後者如踢足球)目的只一個,投入或射入通脹的龍門,只不過這個龍門不在美國,而是美國之外,亦因此,好難見到美儲局長伯南克的15分鐘加息的快速手了。
結果?金立升、油立升、股價遲早升、而美息終升、美滙終跌。
各位如何自處,自求多福。仍是那句,如欲買股,在二萬三買好過在三萬二買。
﹏﹏﹏﹏﹏﹏﹏﹏﹏﹏﹏﹏﹏﹏﹏﹏﹏﹏
12月中加息可能性較大
最近最值得關注的是加息的問題,11月國內外滙佔款增長了5,100多億元,這已經是近來的峰值,上一次的高點是在2008年4月,5,200億元。這是甚麼概念,等於市場上憑空多出來5,100多億元的錢,因為人民幣在升值,這些外滙必定是要拿美元換成人民幣,再回到國內銀行的。
不過,這麼多的貿易盈餘有些可能是假的,很可能是從美國借入美元後通過中國公司做一個假的財務,把資金轉移到國內,其實就是熱錢,現在中央也正在查這個問題,11月已經有5,100億元的外滙,12月份可能還有這麼多,這麼多錢怎麼辦?大幅加息行不通,會加速熱錢的套利。所以,中央政府很可能會採取再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溫和加息的辦法,通常來說,由於銀行大量的固定利率客戶都是以年度調整利率,央行為了方便銀行調整利率,同時也讓企業知道未來的資金成本是多少,加息很可能在今年12月底前的月中完成。
如果真的加息了也是好事,股市利空出盡,大家反倒不必太擔心。
另外,最近有不少媒體朋友問我「萬億美元屯兵香港」的風聲是否屬實?在這裏我重點談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如果真的有千億美元甚至更多的美元流入香港,港滙一定能反映出來。其次,現在港內的確有不少熱錢,但必須指出,今年有許多內地股在港發行上市,這些資金出於各種原因暫時未撤回內地,畢竟回去容易出來難嘛。
據我掌握的情況,所謂熱錢駐紮香港更多的是媒體製造出的話題,關於這件事,中國銀行的一個高管說得很有意思︰年輕人看得太少,看到風就是雨了。
當然,傳聞終究事出有因——前一陣索羅斯等大炒家落戶香港開張的消息讓大家神經緊繃。大家在想,炒家進軍香港難道不正是為了大幹一票嗎?這個不用懷疑,但不會是現在。市場上愈認為我有大動作,我偏偏甚麼都不做;等到靜悄悄的時候,我才出其不意地殺出,這才是炒家的邏輯。倘若行事提前都被人猜中,還當甚麼大炒家?
(《佛山日報》記者張婷採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