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  描述: 轉貼
撰文:石鏡泉
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
欄名:經濟與投資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今次世博的主題,亦是昨日股市的一個炒作主題。昨日筆者文引述周小川謂未來5年中國會加速城市化。筆者據此畫蛇添足,認為未來城市要有很多管道,中國聯塑([url=file:///C:/Users/Public/Documents/%E7%9F%B3%E9%8F%A1%E6%B3%89%E7%B6%93%E6%BF%9F%E8%88%87%E6%8A%95%E8%B3%87/%E5%9F%8E%E5%B8%82%E8%AE%93%E7%94%9F%E6%B4%BB%E6%9B%B4%E7%BE%8E%E5%A5%BD.docx]02128[/url])可以有前途,見昨日文。不知是否因此,中國聯塑昨日勁升16.6%,打入十大升幅榜。十分可惜的是,升得這麼急,筆者嚇到仍未敢買入。
昨日,在港展出的電子版清明上河圖展出期滿。這幅宋朝畫怎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拉上關係?
讀歷史知道宋朝是個軍事弱國,經常受遼、金、元的軍事侵略。但如從經濟、文化、醫藥、教育層面看,宋朝是很強的。
在經濟方面,宋朝的工業基礎不薄,不然便不能做出地震儀、火炮,以及梁紅玉的戰船,在清明上河圖中所見的大型漕運船。明朝鄭和亦是基於這些漕運船,而造出可以出洋的船。
宋朝的瓷器(均窰、哥窰)、紫砂壺,印證了當時對彩料、火力的掌握。由於筆者耕過田,知道原來是在宋朝,已行將種子浸水才播種,這可以(1)縮短萌芽期,(2)更重要的是可以殺菌,保障了之後植物較健康的成長,從而保障了產量。
在文化方面,宋詞、宋畫,有大成就都不用多說。如果經濟不好,那有時間心情去賦詞、作畫?
在醫藥方面,一部《洗冤錄》,就是現代法醫也要佩服。如果宋朝在醫藥上沒有長足發展,何來這個解剖學的知識?
在教育方面更是重要,朱熹辦學,程門弟子,都說明教育已制度化,今時的直資中學,在宋已有之。
城市化刺激內外經貿
周小川講城市化會帶來衞生、保健、教育方面的發展。他講的雖是未來5年的中國發展趨向,但亦是在講歷史,宋朝是也。
在宋之前的秦漢隋唐五代十國,都是馬上治國,到宋朝時,宋人定居漸多,才致騎射不靈,遭北方馬上部落欺壓。我們都知南北宋要年年向這些騎馬部落進貢。當我們以為宋朝會國庫空虛之時,其實宋朝是相對富裕。淮河金粉地是銷金窩,無錢,怎來夜總會?為甚麼宋朝可以相對富裕?原因是聚居城市後,會多了不少內需,大家且看清明上河圖橋上小檔販、城內的商舖,就知。這個內需經濟帶動了手工業、製造業,所以宋朝除了有外戰,亦有外貿,清明上河圖內的駱駝可為證。宋朝一方面年年向北進貢,但亦可能透過駱駝商旅,向北輸出產品,有外貿盈餘。無論如何,宋朝的貨幣流通量和流速,一定較前朝增加,因為在宋朝始有飛鈔,此即今時的銀行本票。要貿易額大、頻,才致現金交收不便,以銀票付款。
這一切都因何而來?筆者認為是城市化,亦可能是這樣,中國才揀了清明上河圖在這次世博上展出,以應︰「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為甚麼城市化會使經濟發達,生活美好?因為人聚居之後,相互接觸多了,交流多了,除了是非可以傳千里外,一些生產手段、方法,也可以更易傳播,用現代語講是︰縮窄了Learning Curre
有樣學樣,有財便大家可發,例如數年前香港興吃葡撻,便千百間葡撻店開業。雖然之後執了不少,但可以有其他項目可以頂上。就如中國聯塑的股價,如果不是一升,人易跟買時,怕聯塑股價要一、兩周才可升抵5元罷。
城市化可以拉動經濟不單宋朝如是,在歐美也如是。英國出了火車,亦推動了城市化,美國的汽車王國亦推動了城市化,因為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之內,是要交通的。火車與汽車拉動了歐美逾200年的城市化,亦使其經濟大好。
不過,是否城市化一定讓生活更美好?不一定。農民、窮人搬到城市之初,是沒有屋住的,他們要捱生捱死才能有間屋,中外古今均如是。在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之後,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為求取悅選民,就想讓人民在城市內買樓。民主黨認為方便窮人有樓,窮人會投民主黨票;共和黨認為人人成業主後,這批業主會投共和黨的票。於是他們通過不少議案,去鼓勵、刺激人民去買樓。美國國會是不可以提供按揭抵押,於是便通過法例讓房利美、房貸美,這兩個大的公營按揭機構去大做按揭。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多人買樓,樓價上升,業主可以拿樓去做二按、三按,又可以有錢消費,結果是一買樓,一供樓,便可以再加按,只要樓價升得快,窮人也可白吃白住。這個理論不是我講,是位芝加哥大學經濟教授Raghuram Rajan講,此君於2005年已在美儲局在Jackson Hole的年會上,向當時的美儲局局長格蘭斯班提出個買樓遊戲一爆便死人。不過,當時格蘭斯班聽不入耳,美國政府亦聽不入耳,因為吹脹樓價,讓位位業主發達,是消滅貧富懸殊的好方法。
這位Raghuram Rajan一看其名便知是印度人。在中印這些文明古國,我們都知道,消滅貧富懸殊的辦法,不是鼓勵人買樓,而是鼓勵人讀書。中國人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就是指︰知識才可創造財富,磚頭只會使你一生捱苦。
可惜西方經濟學家並不認同這套東方智慧,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urgman仍然堅持,要搞好美國經濟便是拉動內需。唉,阿Sir,無錢又賺唔到錢,有內需時又怎碌卡?無收入,只有「耐衰」。
提高生產力須加強教育
宋朝經濟繁榮,並不是因為有內需,而是先要提高了生產力,賺到錢,才可以有錢去花,才可以有持久的內需。而宋朝提高生產力的一個方法是知識傳播,宋朝有活版印刷、有書院,都是知識傳播的反映。
中國政府在未來30年都會主力搞城市化,但應記緊宋朝與美國的教訓,城市化不是要讓居民去供樓做業主,而是要讓入城的市民提高其生產力,這便得透過教育。
同樣,港府在打擊樓價之餘,也不要以為消滅貧富差異要讓人做業主,請記住2008年美國的按揭海嘯和1998年香港的負資產,政府是要讓市民的賺錢能力提升,提升至可以買樓,而這便要靠教育。
香港能由一個漁村,變成今日的繁榮都會,是靠城市化。在這個城市化過程裏,港人的生產能力有很大的提升,是因為教育之故。這個教育是來自學校來自工作間。港府今時要做的,是大力投資於教育,而不是蓋高樓,辦亞運,用600億去搞好教育,教到人人健康。
其重要性不亞於香港能拿下100個運動金牌。筆者並不是輕視香港運動員的重要性,而是我們可以拿100億出來去培養種子運動員,用500億去培養沒有運動細胞的人的腦袋,其效益,會較辦個亞運大。
有謂,學生讀完書也無工做,如何?唉!阿媽生個仔出來,怎能保證阿仔會生仔?讀書也是一樣,會否讀死書,書讀死,死讀書,是課程、學校、老師、學生、家長、社會的事,只要有一個環節做不好,都會累事。但筆者只知,只要我們能教到學生有蒐集資料、分析、批判、立論的能力,我們就知道我們未來的主人翁具備了解決他們未來困難的能力,而這就是他們日後生存、生產效益的能力,而這個方面的訓練,我們的通識科就是朝這路向走。
有人認為通識科是口水科,筆者此文是通識還是口水?希望通識科的老師、學生不吝賜教,但更希望的是政府考慮考慮,城市化(不是居屋化)怎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