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投資動向:量化寬鬆只會帶來資產泡沫

 G20 財長會議上周結束後,各國雖然同意避免競相將貨幣貶值。但市場的焦點已轉向集中在周二和周三舉行的聯儲局議息會議上,因為根據聯儲局主席伯南克近期的言論,次輪量化寬鬆貨幣(QE2)政策已不能再拖,問題只是其規模而已。  上次的量寬規模是一萬億美元左右,效果差強人意。最嚴重的是,失業率長期高企近百分之十,而這亦只是表面的官方數字,根本未能反映真實情況,因為如果連同失業超過一年已失去信心再找工作的工人計算,美國今年九月的實際失業率其實高達百分之二十二點五。據報道美國跌入貧窮線(四人家庭年入二萬二千零五十元)的實際人數比當局公布的四千三百六十餘萬還多,美國國家科學院學者指若扣除社會福利,美國窮人的真正數字是五千五百餘萬。  QE2要達致預期效果,規模一定要超乎市場的預期,否則效果隨時適得其反。根據路透社早前對十六個債商的調查,逾半估計規模將達五千億美元以上,更有五家估計超越一萬億美元。最大膽的估計,是高盛的預測,認為聯儲局將會在未來分階段購入二萬億至四萬億美元國債或其他資產。但不管怎樣,QE2的規模一定要超出市場預期,資產市場尤其是股市才會繼續飆升,否則便不能排除投資者會「趁好消息出貨」推低大市的可能,數天前港股已帶頭出現這種現象。 難根治經濟困局  其實,誰都知道QE2不管規模如何,都不能根治美國當前的經濟困局,只是將金融海嘯的後遺症人為地拖延下去,代價卻是不菲,包括輸出通脹,引發全球資產泡沬危機;掀動新一輪的貨幣戰爭,導致各國爭相貶值,甚至觸發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加劇世界各地的貧富懸殊情況,激化社會政治危機。  說到底,金融海嘯暴露的禍根,即美國整個國家、企業和家庭都過度借貸問題根本沒有解決,企圖以增加貨幣來解決金融海嘯遺留下來的問題,不屬治本之法。未來幾年,美國的個人、家庭及企業都需要減債,銀行的存款便會減少,未償還貸款額亦會跟隨下降,導致銀行的總資產不斷收縮。量化寬鬆政策只會將聯儲局釋放出來的流動性變相成為儲備貨幣停留在央行中,銀行和金融機構為規避風險,不願冒險積極放貸,這正好解釋了信貸增長何以長期一蹶不振。  然而,作為全球流動量最大的貨幣,美元流動性無限增加,最終卻必然推高通脹和造成資產泡沫,因為部分流動性會進入實體經濟,但更大部分卻會流向投機樂園,最終轉化成為資產通脹。  量化寬鬆政策長期持續,內地及香港房地產價格定必居高不下,環球股市調整過後繼續飆升,並將進入牛市三期,金、銀及商品價格迭創新高,幾成定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