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過去半年的重點工作,是詳細分析《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報告中,由不同政策局和部門提供的各項預計土地需求(P.26-29)。《香港2030+》研究顯示,醫療設施預計的土地需求竟然少於5公頃,靈灰安置所(指骨灰龕)卻預計超過75公頃土地需求。骨灰龕的土地需求竟然多過醫療設施近15倍,究竟這個估算是基於什麼準則和理據得出?據了解,土地小組成員曾向政府了解,獲告知《香港2030+》報告中不同土地需求的估算,數字是由相關的政策局提供,當中揭露部門之間各自為政,沒有協調和統籌令整體土地規劃出現問題。
& S2 z/ |( g6 {! T5 C公仔箱論壇《香港2030+》研究提到由不同政策局及部門提供的土地需求估算數字,當中預計土地需求最多的是堆填區擴建,估算超過310公頃。其次是康樂及消閒設施、污水處理廠,分別估算需要超過250公頃及超過130公頃土地。估算最少的土地需求是駕駛學校,約4公頃;其次就是醫療設施,估算需求少於5公頃土地。: G' i' M, R' ?, a" {
據悉,土地小組曾經質疑:「一間瑪麗醫院都要4公頃土地,有乜理由人口老化之下,醫療設施預計的土地需求竟然少於5公頃,比骨灰龕預計要超過75公頃土地少好多,點解會咁?」小組就此問題向有關當局進一步查詢,獲告知報告提及少於5公頃的「醫療設施」,是指一些「非人口設施」(Non-population major special facilities),例如中醫醫院、中醫藥測試所、傳染病隔離設施等。至於興建醫院及診所等的「人口設施」(Population-related facilities),政府預算有54公頃土地需求。這54公頃中的39公頃土地,是為了應付到2043年,額外98萬的人口增長(料屆時總人口達822萬),39公頃的估算是按「98萬新增人口 X 每人0.38平方米」的計算得出。5 _6 g1 g' I0 B, C, t4 e% g
因此,政府表示,醫療的總土地需求預算為約60公頃。不過,當局未有解釋,為何《香港2030+》報告中「醫療設施」一項是「少於5公頃」,而非寫作「約60公頃」。os.tvboxnow.com4 L/ o! s: {; r5 Y+ }
即使政府估算54公頃土地用來興建醫院,數字仍然比骨灰龕預計要用超過75公頃土地為少,也少於用作堆填區擴建、污水處理廠、石礦場及岩石加工設施(約90公頃)所需要的土地。據悉,土地小組關注政府部門各自為政,未有從最重要的民生角度出發,「呢個部門估多啲,另一個部門估少啲,但中間是否有一個準則、是否有一個中央規劃協調。現在的數字,反映出很明顯的山頭問題。」
& { ] | E3 l s0 bos.tvboxnow.com土地專責小組在諮詢文件提到,「備悉《香港2030+ 》估算香港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休憩用地和運輸基建設施用地,長遠將會有720 公頃,另加約67 萬平方米樓面面積的短缺。然而,有關估算並未包括: (i) 最新政策而引伸的土地用途需求(如安老服務計劃方案下的新增安老設施需求、幼稚圜政策下的新增空間需求);及 (ii)有關政策局在進行評估時並未掌握部分用途的長遠需求(如高等敎育和部分醫療設施)。」
$ X2 [, C5 P% r5 S9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規劃署數字有問題 短缺不只1206公頃 2023至26年爆煲高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今天推出的諮詢文件,揭露了規劃署在2016年做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下稱《香港2030+》),當中的估算數字原來有不少問題。小組提及《香港2030+》預計,由現在起至2046年,香港欠缺1206公頃的用地,包括:住宅230公頃、經濟256公頃、基建及設施720公頃。但小組發現,原來該1206公頃當中的68%、即815公頃土地短缺,不是等到2046年才會出現,而是即將在未來8年發生(現在至2026年)、即林鄭月娥假如連任特首的第二屆政府。
. C; C, s- M$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資料來源: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諮詢文件住宅供應方面,由現在起至2046年,《香港2030+》研究指,共有230公頃土地短缺,當中包括121公頃公營房屋土地、109公頃私營房屋土地。據了解,小組尤其關注公營房屋在2023至2026年之間,因欠缺土地,有機會每年新單位供應數量不足1萬個,是出現「爆煲」的高危時段。有評估認為,若此情況出現的話,輪候公屋時間有機會由目前平均4.7年,增至6至7年或更長時間。tvb now,tvbnow,bttvb6 g% _2 C" Q5 {. Z J
事實上,政府發表的《長遠房屋策略》報告顯示,於2018-19至2027-28年度的房屋供應目標,為2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即平均每年有2.8萬個單位,當中包括20萬個公屋單位及8萬個資助出售單位)、18萬個私人單位(即平均每年1.8萬個)。 但運輸及房屋局上周向立法會呈交的最新數字(pg 93)顯示,未來5年無法達到每年2.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落成目標,估算如下:, u/ I- N+ u, J* U6 D* m6 A
2017至18年:18,200個公仔箱論壇6 f& x) z: F8 }( L9 P
2018至19年:15,700個
( h7 z4 U; o& G$ V9 d2019至20年:14,800個3 d* I: W6 N `$ n& f* P1 ?- I
2020至21年:11,900個公仔箱論壇& x7 q; E- v- i2 P( R+ Q# \
2021至22年:14,100個
; Z! E- Z7 w, x# F* g, R7 i/ b5 x換言之,目前至2022年,每年公營房屋落成量已低於2萬個單位。
$ \& X% _2 ?/ i, q0 M0 U6 Ios.tvboxnow.com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報告中表示,相信實際土地短缺數字,遠較《香港2030+》研究估算的1206公頃為高,更直接指出《香港2030+》報告「估算偏向保守」,未有充分計及多項因素,包括:市民對改善人均居住面積的訴求、人口老化令醫療及社福服務需求較預期增長快、市區重建步伐或需加快、部分行業的土地需求等,均未有計算在內。
) `! ?' B$ c, f0 d小組指出,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是161平方呎,較深圳的300平方呎、新加坡的270平方呎、上海的260平方呎、東京的210平方呎為低。《香港2030+》土地需求估算,是假設到2046年,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仍維持161平方呎沒有改善。tvb now,tvbnow,bttvb+ h G: ?8 L7 ^( S8 h! g$ t* `) o& ~; D
小組在文件提及,《香港2030+》報告預測至2046年,有3600公頃的土地供應,但當中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包括政府提及的210多幅具房屋發展僭力的土地,截至今年3月初,約三分之一仍未展開改劃程序,部分可能因地區對「插針樓」的反對而縮減建屋規模。另外,落實古洞北/ 粉嶺北、洪水橋、元朗南等新發展區計劃時或遇到挑戰,包括申請立法會撥款、收地賠償及遷拆重置等。不過,《香港2030+》報告提及的土地供應部分,已假設所有預計的土地供應項目均能順利及如期推展,包括撥款、收地、賠償、安置、建設等。因此,小組認為未來發生的實際土地短缺,遠多於1200公頃估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