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諸菩薩, 不厭生死苦; 具足普賢行, 一切莫能壞。 $ z( L& F( N' z0 D, G) H9 ] P2 T
; \' g' ]* M; ], L* l5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六十華嚴經卷四六.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三' H8 B8 G9 g) t0 Q0 W% P2 y
7 z: O5 F- ^) E/ D) O" p2 @
此偈是說,如果有人發了要學做菩薩的心願,便不該厭離生死之苦,應當學習普賢菩薩那樣,一邊常隨佛學,一邊恆順眾生。不論有多艱難的逆境困擾,也不會讓他退失救度眾生的大菩提心。這是描述菩薩行者的信願堅貞,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一般人如果厭苦離苦,便想逃避現實世界,菩薩行者則是知苦、耐苦,救度眾生脫離苦難,所謂「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所以菩薩不厭生死之苦。os.tvboxnow.com3 B9 Q0 i. e. D2 H' f9 P! M' h
公仔箱論壇* i: S" U1 O6 }
公仔箱論壇, J/ q; W- K% ], ~+ N
有一對老夫婦,移民到美國紐約,依靠一位做護士的女兒生活,住在醫院附近,隔鄰是教堂,教堂的後院是一大片墓場。因此逢人就說,他們的家是在生老病死的娑婆世界,精神上相當困擾,很希望搬出那個環境。他們的女兒卻持不同的意見說:生老病死,正是她所服務的工作項目和工作場所。
; n/ _9 u6 M T6 @" [
3 e. a0 w- g. z& @- d. p
+ |' ~9 |9 ^9 T# C& \3 D1 Z8 M) _- z公仔箱論壇這兩種心態,正好反映出厭離和不厭離的兩種想法;很多人希望後世再來做人再來相會,也有好多人希望這一生過了之後不再來到人間受苦,也有很多人希望活久一點,以為好死不如歹活,活著雖然有許多麻煩,還是不希望死亡。公仔箱論壇$ s* f. c; ~ l2 U; A& ~. F( G0 V" s
) ]% j4 R5 J; ]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1 t5 G8 x+ D# K1 @ u @
但是發了大願的菩薩,不貪戀生死也不厭離生死。他們為眾生而來,在生死的世間幫助在生死中受苦受難的眾生。他們好比進入監獄幫助受刑人,跟他們一起生活,同甘苦共患難。這樣才能使眾生親近、信賴、接受,才能對眾生有所幫助。
8 v5 J6 |$ k) r8 W* c$ T! V" p- \
/ n' {( C l. i$ ]5 T0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d# T3 u5 L8 B2 D6 W$ Q4 i「具足普賢行」,普賢菩薩具足萬行,發了十個大願,願學佛法、願成佛道的目的,乃是為願一切眾生同出苦海、同成佛道。凡是開始信佛學法的人,就是初發心的菩薩,就當學習普賢菩薩廣度眾生的大悲願行。
- j$ Q( k* F* N$ T: v$ C, ntvb now,tvbnow,bttvbos.tvboxnow.com H" G! G0 V' q9 p, G
& o7 b- t7 H% Q2 J0 Z8 V% Bos.tvboxnow.com「一切莫能壞」,是由於菩薩有信、願、行三種心的堅貞不拔,所以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使他們失望、退卻、後悔、中止,他們會繼續地再接再勵。如何才辦得到呢?必須一次又一次地發願要學習普賢菩薩,不戀生死,也不厭生死,便能做到。
. ~# H; D5 Q% b3 g5 N4 {tvb now,tvbnow,bttvb
# o% z J1 g* R% _, M8 N$ R G# }os.tvboxnow.com% K7 g% F) E( h' M9 k/ g
如果迷戀生命,就會貪生怕死;如果厭倦生命,就會逃避責任。生命的可貴,不在於貪求一時的享受;死亡的價值是在於完成了奉獻的任務。就在一生又一生的生死過程中,成長了自我的悲智,消融了自我的得失,便是生命的大圓滿及大圓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