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旅遊資訊] 文儒坊

    原始狀態下的文儒坊是一條穿過小山包的林蔭道。這些小山後來都被高大的風火墻圍進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蔭巷。當小山看不見,林蔭又消失的時候,坊內住下的人物個個以""鴻儒""自居,于是改名為""儒林巷"",進一步將""白丁""們拒之巷外。宋時,國家最高學府的""校長""--國子監祭酒鄭穆在此安居,裏人學風日盛,巷人引為自豪大筆一揮改成了""文儒坊""。明清兩代文武官員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將張經,清代臺灣總兵甘國寶,清代五代世進士陳承裘,近代詩人張衍等。

文儒坊

    文儒坊因歷代文儒輩出而得名。宋祭酒鄭穆、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臺灣總兵甘國寶、清代“世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襲故居皆在坊內。陳承襲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近代詩人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陳衍曾自吟一聯:“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1 t! R1 q7 r3 r9 z
    文儒坊東頭北墻上,還嵌著一塊高約2米、寬1米的陰文碑刻:“坊墻之內,不得私行開門並奉祀神佛、搭蓋遮蔽、寄頓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這是光緒辛已年(1881年)訂立的文儒公約。據有關人士認為,在全國城市小街巷中刻碑立約,尚屬罕見。
gooood place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