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香港] 學術型幼園生解難 易喊發呆

學界經常批評,面試班過分操練,令學生不懂應對簡單問題;有研究就對比「學術型」及「遊戲型」幼稚園學生,發現前者不懂解難、遇到問題發呆、「想喊」的情況,較後者多逾3倍。
9 g* x3 X" u1 M) z2 b0 R學者指,遊戲可訓練兒童的自主性,長遠對學習能力及情操有良好影響,否則只會「衣來張手、飯來張口」,冀家長放手讓子女玩。
' [6 Y, U. T7 h- R. k2 t不少家長都為年幼子女在學前安排不同訓練,而愈貼近小學課程的幼稚園愈受歡迎。& v( p4 t3 N2 P) s! g
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鄭佩華進行「遊戲與兒童學習及發展的關係」研究,於2013年深入訪問兩間幼稚園共60名4至5歲幼童。當中一半學生來自老師主導的學術型幼稚園,每日三分之二時間專注於學術,只有少於15分鐘自由活動,學生多「坐定」聽書;即使茶點時傾談,老師亦會示意停止;每日有約一版功課。
# b! w- D, L2 N1 r6 _. |+ I!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引用芬蘭工具 分兒童為4類tvb now,tvbnow,bttvb- T8 @* c" b  E6 V, ?2 Z* R" ?8 Q$ q
另一半來自遊戲型幼稚園,僅三分之一學術時間,每星期有主題活動及大量自由活動,互動機會多,功課量相等於3行生字。兩批學童的家長均為專業人士、經理或管理階層,平均月入為3萬至6萬元。9 |6 W: e  T4 `$ P$ y. }
研究引用芬蘭一套工具,配合圖片問及16個常在幼稚園發生的情景,如「遊戲結束,老師要收拾玩具,你唔想執,咁點算?」、「突然被同學笑係肥仔」等;再將兒童答案分類為堅持己見、抽離、參與協商、順應等4大類,餘下為「無反應」。結果大部分遊戲型幼稚園學童答案都能成功分類,各項比率亦較學術型幼稚園學童多(見表)。
- P0 d6 ?/ Y1 G6 A) G. B1 w然而,面對困難而無反應的卻以學術型佔多(16.7%),較遊戲型的3.8%多3.4倍。其中面對「朋友突然唔同你玩」最「無反應」,不懂如何面對。tvb now,tvbnow,bttvb" ?( _% {0 g/ U! c
學術型由老師作主 乏應對力
" k: ^" P" f- r% xtvb now,tvbnow,bttvb鄭佩華指,幼兒先是發呆,再問時開始眼泛淚光,然後答「唔知點算」,當中只有5名幼童同時說「我會話俾老師聽」等。研究同時發現,該等學生31.3%不懂處理與成人有關的問題,61.3%不懂處理朋輩間問題。
( Z! N4 _, P. x9 u( g( b" x5 Ztvb now,tvbnow,bttvb鄭分析,答案能歸4大類的學童,都是經過思考及有主見,反映遊戲有助發展自主性;相反,學術型幼稚園事無大小由老師作主,小朋友之間少對話,無機會提升應對力或作不同嘗試。她強調,自主性有助學習:「只要定下目標,就會朝目標發展,不受外來刺激影響!」
Truth can not be deleted by any means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