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為偏鄉孩子點一盞希望之燈

台灣不大,卻處處是偏鄉學校。根據統計,全台廿二縣市,僅台北市沒有偏鄉國中小,台東及連江全縣則全數屬於偏鄉學校,屏東僅三個鎮沒有偏鄉學校。亦即,全台二千多所小學,幾乎半數都屬於教育部定義的交通不便或數位學習不利的偏鄉。偏鄉未必代表學生的學習一定落後,就如在都會區的學生也不一定都有學習高成就。但近年的學術研究及考試驗證,偏鄉弱勢生的學習表現,確實明顯落後資源豐富的都會孩子,本報十三日社論已警示:教育M型化比財富M型化的危機更大。提供公平的基本教育機會,是國家養成公民基本能力的責任,而公民基本能力的優劣,則關係國力之強弱。歐盟的估計,十五歲年齡層的學生PISA成績若平均每增加廿五分,這些孩子一生可為歐盟增加一百十五兆美元的GDP。少子化已是全球趨勢,當歐美國家都將教育問題當成國安危機在思考時,台灣仍深陷在分歧的教育改革中無力自拔,沉淪於政治意識形態中無意自救,如何不令人憂心?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今天起推出「偏鄉教育」系列報導,深入調查採訪這塊教育荒原,我們看到許多錯置的財政資源,因為沒用在刀口上,使一年十五億元的補救教學成效不彰;也發現師培體系與僵化政策的限制,以致即使流浪老師滿街跑,但偏鄉教師始終匱乏。與此同時,有許多民間組織長年守在偏鄉第一線默默地照顧這些弱勢孩子,在正規教育系統無法照亮的陰暗角落,為孩子搬一張書桌、點一盞燈,搶救每個寶貝,一個都不放棄,令人感動。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近五年來國中小學參加補救教學的學生數逐年增加,一○三年學生達卅四萬人次之多,參加的學校則有三千四百零五所,為全國總校數的九成九;也就是說,全國中小學都在補救!可是,補救成果如何?從近兩年的國中會考成績,英文與數學兩科待加強的考生依然維持在卅三%之譜;每三個學生,就有一人的英數不及格,即使再往前推幾年的國中基測成績也大致如此。尤其令人擔心的是,台灣學生學習的雙峰現象非常嚴重,不論是從台灣的會考成績或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每三年做一次的各國學生PISA抽測,在在顯示台灣學生成績優的很優、差的很差,高低差距竟然是各評比國的第一名。學者分析發現,台灣的城鄉學童差距是OECD國家平均值的四至五倍,顯示搶救台灣偏鄉教育已刻不容緩。造成台灣城鄉學生學習成就落差的原因很多,根據監察院調查,學習落後的學生六成是來自失能家庭或資源不足,但政府至今拿不出完整對策來搶救這些弱勢學童。在制度設計上,尚未能提供足夠誘因或主導政策,讓正規老師樂於前往偏鄉;在社會支援系統上,也不見積極輔助並結合現有社團的成效,擴大教育安全網。以高雄飛揚協會為例,曾經一邊領社會局獎狀、一邊接教育局罰單,政府各自為政、墨守成規的怪象,莫此為甚。值得慶幸的是,近年有愈來愈多民間組織及志工源源投入偏鄉教育。例如,耕耘有成的永齡、博幼基金會;從課輔到陪伴的孩子書屋、逆轉聯盟;培育體制外年輕老師的「為台灣而教協會」;致力創新教學、翻轉教室的均一、誠致基金會等。當然,這些都少不了堅守崗位的熱血老師,願意跳離舒適圈甚至犧牲婚姻,長期留在偏鄉守護孩子,他們並不期待掌聲,只為延續偏鄉教育的火種。即使如此,估計每年未受到政府或民間照顧的弱勢生,仍有數萬人之多。這些未及時受到政府妥善照護的小孩,很可能就此阻斷他們向上流動的機會,更糟者甚至變成明天社會上的問題;屆時再談究責,未免為時晚矣。前年花蓮瑞穗國中女生田曉琪因為一早送阿嬤到慈濟醫院就醫,耽誤了時間,竟然一路從玉里冒雨狂奔廿三公里到瑞穗,只為了不願缺考,聞之令人鼻酸。孩子沒有放棄自己,大人豈能有任何藉口放棄?重視偏鄉教育、扶助弱勢學生,政府責無旁貸要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立足在公平的起跑點上,即刻救援!. b& l% ]8 e( ]1 E" i! x; A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