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局勢,是影響台灣經濟榮枯的重要因素。2014年最受關注的事件,莫過於地緣政治可能對經濟的衝擊,包括俄羅斯介入烏克蘭內戰,及伊斯蘭國崛起,兩者都可能產生能源危機,進而衝擊全球經濟,先前俄羅斯甚至揚言暫停輸歐天然氣,但結果在油價崩跌下,反而減緩了這些地緣政治的嚴重性。 油價下跌,也宣告過去十年油元時代的落幕,代之而起的是美元時代來臨,強勢美元的發展,關鍵並不是今年的可能升息舉動,而是美國從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十幾年後,勞動生產力開始有比較明確上升趨勢,製造業生產指數也已超越2008年泡沫經濟時的產量,也就是,透過實質創新發明,包括3D列印、工廠智慧化、頁岩油氣開採技術突破等,使美國再工業化得以實現。當美國股市頻頻創新高之際,全球資金仍湧向美國,甚至就算預期今年可能升息,但美國公債仍是搶手貨,而殖利率頻頻創低。 雖然如此,美國升息的時刻與頻率,仍是今年最關鍵的議題,因為它將決定美元上漲趨勢下的幅度及時間點。在油價反轉直下的情形下,大家關注升息的焦點,已由先前的勞動市場就業率及薪資,轉為通貨膨脹率的變化。近來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始終站不穩2%,如今更由於油價下降效應,去年11月的物價上漲率只有1.3%,令人開始擔心,倘若升息會不會產生通貨緊縮現象?倘若到了今年中,美國物價上漲率仍處於低檔,Fed是否會如期升息?這不僅影響美國經濟,也將牽動其他國家的因應策略。當美國採取超級貨幣寬鬆政策時,便產生通膨輸出現象,未來再採取緊縮貨幣政策時,也將造成他國通縮的風險,因此,今年各國在擬定經濟策略時,當然無法迴避面對強勢美元的因應之道。 至於歐洲,雖然許多經濟預測機構預估今年成長率可以突破1%,但其內需仍因高失業率而疲弱,生產活動也自我限縮,工業生產指數不僅與2008年高峰仍有10%以上差距,目前甚至有鈍化遲滯的現象。面對強勢美元,歐洲央行當然可以順勢讓歐元貶值,歐元至今相較於去年同時,的確也貶值了一成左右,問題是,歐元區本來就不是一個國家,歐元貶值的結果,只是讓出口強國如德國更強,但也會使希臘等南歐弱國對外購買力更弱,造成財政更困難,這正是歐洲的難題。 再來是中國大陸,一般預估,2015年經濟成長率仍能維持在7%以上,但也因基礎建設及房地產的不振,不得不採降息寬鬆貨幣政策以支撐房地產,以及提出「一帶一路」策略藉基建輸出以消化超額供給,因此人民幣相對美元在去年第4季,已反升為貶,倘若人民幣續貶,可能引發資金進一步外流,也將阻礙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但若人民幣比美元更強勢,勢將衝擊出口,這是中國大陸的難題。 在日本,安倍經濟學雖然再次獲民眾支持,但在日圓已呈現超貶現象下,今年期待外需,顯不切實際;同樣地,東北亞的另一國家南韓,面臨的挑戰更高,去年儘管南韓政府採取各種刺激措施,但生產指數仍出現停滯現象,此現象不僅反映南韓出口遭到先進國家蘋果電腦等及後進中國大陸品牌雙面夾擊的困境外,更反映其內需經濟的一蹶不振。許多南韓經濟學者甚至擔心,南韓經濟可能正進入一段類似日本「失落十年」的長期成長緩慢現象。 最後回到台灣,雖然有食安事件衝擊,但隨著油電價格雙降,失業率也降,薪資可能有近十年來的最高漲幅,給台灣2015年的內需奠定不錯基礎,應該會是個好年冬。 總之,2015年,雖然美國復甦與強勢美元態勢,已明顯確立,但其他主要國家或地區都有各自的困境需要克服,是福是禍?端看如何因應以及能否有內需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