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b/ j o. R c6 ]公仔箱論壇經六六與六七暴動一役後,年青人對中國共產主義的美好幻想固然灰飛煙滅,但面對貪污腐敗的殖政府,他們依然是不信任的。縱使以麥理浩為首的殖民政府在後暴動時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去修補市民與政府的關係,如舉辦香港節,成立民政司署等,但由於措施未有惠及基層市民,港人對殖民政府的依賴依然有限。正如1972年的大雨災,市民要自發組織救援工作,顯示港人大多懷疑殖民政府的辦事能力。這段日子中,港人對共產中國的想像盡失,對殖民政府又無甚指望,結果自發地培育了一種生存靠自己的庶民精神,以發奮拚搏的生活態度貫穿社會上各行各業。' L$ `! E# i. S d
tvb now,tvbnow,bttvb1 h6 {) b/ w0 p I6 i
當這種庶民精神遇上經濟好景,港人自然變得富裕,消費主義也隨之而生。經濟成果為港人帶來的優越感令他們不再自慚於「香港人」這個身份,反之,他們樂於承認自己是香港人,並透過消費本地色彩濃烈的文化商品,如粵語流行曲去表現香港人的優越感。此外,六七十年代香港正值歐美流行音樂傳入之時,國際級搖滾樂隊披頭四及David Bowie相繼來港演出,激發年青一代追隨時代感較強的洋曲。因此以洋曲為底,廣東話入詞的粵語流行曲尤其親切,大受年青人歡迎。為迎接潮流且投樂迷所好,國語歌手如陳潔靈,葉振堂,葉麗儀等都轉唱粵語流行曲,他們的歌曲遂成了香港樂壇的新聲音,粵語亦隨之由主要溝通語言一躍成為本土文化的關鍵載體。 ' b2 {, K1 g% tos.tvboxnow.com. w- \" `& C! e" [) h- M4 c 動作喜劇現港魂 亞燦不是自己人在香港本土文化發展的過程中,香港電影文化的本位意識是最遲完成的,跟在電視及流行曲之後。在粵語電影未興起之前,香港影壇幾乎全由國語電影佔據。當時的粵語電影不但被當作方言電影或中國電影文化的支流,其產量更在60年代末開始走下坡,甚至到了完全停產的地步,直至1973年才藉著一部邵氏出品的《七十二家房客》重生。這部電影走小市民嘲諷大社會的路線,以嘻笑怒罵的方式呈現社會不公,完全切合當時香港人對殖民政府的不滿。《七十二家房客》的出現令此類粵語喜劇如雨後春荀般迅速繁殖,尤其以許冠文一系列城市喜劇最為著名,其作品包括《鬼馬雙星》,《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摩登保鏢》等。至於六十年代以發揚中國傳統為榮的國語古裝武俠片及功夫片,卻隨著本土文化抬頭和城市物質發展而變得不合時宜了,而功夫片也只能借功夫喜劇和動作片的名義承傳下去。 ) f. d `9 _6 {: u8 y, a# gos.tvboxnow.com公仔箱論壇/ l% X6 T9 _9 k0 N; q8 Y: H
到了80年代,香港電影主流以動作英雄片為主,這種題材反映了當時香港人渴求英雄,渴望生死之交的集體心理需要。以《英雄本色》為例,片中充滿出賣,捱義氣,報仇等劇情,盡抒港人出門靠自己的鬱結。至於文化認同方面,香港人的身份自覺及本土意識逐漸壯大,很多電影對白都道出了香港與大陸的文化區隔。正如電影裡「大陸來客」這個角色,幾乎全以「亞燦」的形象出現。「亞燦」不但是愚昧無知,文明欠奉的代表,更是香港人的對立面,被香港人借用來抒洩對大陸的不滿。以往五六年代那一輩礙於民族包袱還會在電影裡將「大陸來客」塑造為「中國人」,「自己人」,到後來七八十年代所謂的「自己人」已成為「亞燦」,「大圈仔」及「表叔」,可見大陸人在香港人心目中已不是自己人,而是要破壞香港安定繁榮的入侵者。透過消費移民的負面形象,香港人間接樹立了比「他者」出色的民族優越感,並以之換取作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6 O: p A# b: L5 [0 n4 Dos.tvboxnow.comtvb now,tvbnow,bttvb7 u. J6 Q. D# q2 z 6 y9 U' }9 P3 K+ Y.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Q$ n) \) K2 q3 V6 c) d0 l 結語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J/ U' O, |4 b: L
縱觀香港本土文化的歷史,就不難發現原來「香港人」這個文化身份不是純綷建基於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分離,也不依賴殖民政府的恩澤存在,而是由70年代起一整套本土文化體系去支撐。正如田邁修所說:「文化身份既非事實,亦非由教授來決,而是大眾想象力的產物。」剛好香港人就懂得將這個文化身份投射在文化創作之上,繁衍出一套屬於香港自身的文化體系,讓後世藉著這個實際的文化基礎去建構及想像自己作為香港人的本位。正因我們今天消費著前人種下來的果實,香港人就更應該設法維持香港的文化自主。為拓展大陸市場而生產國語碟,為採集資金而辦合拍戲,為節省開支而播放外購劇集等都是短視而有損香港文化自主的商業決定,假如香港連普及文化這條防線都守不住,「香港人」這個文化身分所帶來的價值認同及僅餘的優越感就會隨之逝去,香港人對共同體的想像也會瓦解。tvb now,tvbnow,bttvb! E7 z% z9 w) m- S" R A
" d+ T5 O' m% r% y. z6 X - f, a( {; B4 I! utvb now,tvbnow,bttvb轉自輔仁媒體tvb now,tvbnow,bttvb/ L; t# G1 G. s4 B9 a
4 F$ ]6 V0 K1 D) Z9 X$ c' ~+ ]6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