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活著的時候,在水中能維持一定的位置,既不浮在水面,也不沉到水底。原來在大多數魚的身體內,有一種調節身體比重的器官──鰾。它可以在不同的深度放氣或吸氣,來調節身體的比重,使它和周圍的水的比重一樣。在這種情況之下,魚可以不費力地停留在水的各層。
: ?5 g( B U; M) d: C公仔箱論壇
" d: v+ O+ W! ` T- v) t7 z' n3 z當一條魚從深水游到淺水,水的壓力減小了,鰾內氣體膨脹,身體比重減輕,就有繼續向上升的趨勢,要抵消這上升趨勢,鰾就需放出一部分氣體。相反,當魚從淺水游向深水,身體比重增加,這時候需要吸進一部分氣體,才能使魚停留在水層。魚死了以後,全身失去了調節能力,鰾也就吸滿了氣體,身體比重減輕,魚類背部大多是脊椎骨和肌肉較多地方,比重較大;而腹部多為各種內部器官(如消化、泄殖系統等),空腔比較大,比重也就小了。所以,魚類死了以後,比重小的腹部大多是向上的。/ ^6 M7 S' n6 l. P7 I
os.tvboxnow.com+ h6 u) j. T1 h) ?; F' v! `6 s
當然,還有些沒有鰾的魚類,例如鮫魚、鰩魚、比目魚等,它們的身體比水重,如果要停留在水的某一深度,必須靠鰭不斷地運動,克服身體向下沉的趨勢。這些魚死後,是下沉到水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