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健康資訊] 克服焦慮DIY

每個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面對不同程度的焦慮狀態,有調查統計香港有三十多萬人,即百分之五人患有各種較嚴重的恐懼性焦慮。因此,估計花在克服焦慮的金錢和注意力絕不比其他疾病遜色。
3 J( _7 o( M+ J" ]; o0 Aos.tvboxnow.com克服焦慮的方法可謂五花入門,有人著重「心法」的修煉?透過人生價值及自我形象的改變以達解除焦慮之效。當然亦有人注重「招式」,譬如學習各種鬆弛方法或改變生活方式來加強個人面對壓力的能力。以下介紹五種克服焦慮的「心法」和「招式」,看來雖像老生常談,但當交錯使用時,可能令你畢生受用。
2 i, G* z5 d) H$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少作拖延早辦事,輕鬆妥善又寫意os.tvboxnow.com5 O( D1 X& c; D$ @8 G3 e
焦慮的出現,很多時是因為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去完成很多或者很複雜的事情,這種「時間不足」的情況卻往往是由於故意拖延所致。有些人慣性地將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處理,有些則因為害怕問題的影響性而把問題拖到最後一刻才肯面對。可是,越是拖延,壓逼感便越太,焦慮也越強。
8 D% ~$ p* V+ f# Q0 [- N8 W若能痛下決心,正面地面對問題,及早著手處理事情,你便會有充裕的時間、空間、資源,甚至精神和體力去將事情辦好。事情若能準時完成,焦慮出現的機會相信會減少。這一式說易行難,需要很大的決心及恆心才能成事。
) ?6 R# a. r8 x. w2 b$ l' ~你我既是不完美,要求需要合情理公仔箱論壇. v* ~/ ?: C3 ~, w
人生在世,我們難免有所要求,因此我們會盼望、會著緊,但不適當的要求會變成苛求,於是盼望變成失望,著緊變成憂慮。例如你的能力只可做到80分,但卻要求自己做到100分。結果如何,不難想象。
9 C$ Q" A1 n. Z+ x2 {9 l0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怎樣的要求才算恰當呢?答案是因人而異的。你需要以坦誠的態度,透過不斷反省和與人溝通去了解自己的強處、弱點及性格特質,從而訂定要求和期望。若能量力而為的話,挫折和焦慮出現的機會自然大減。3 {" y* w! N6 L1 k6 K- {) C, N
煩惱不要埋心底,找人傾談無閉翳
2 A  O8 D: H2 a1 B3 @不管如何能幹,我們總有一些難於解決的問題和煩惱,若我們不能適當地處理這些問題和煩惱,焦慮就會出現及累積。! X0 R: U( w& I% P" A. v2 v
基於自尊,很多人會羞於向別人提及自己的問題和煩惱。其實找人傾談。好處甚多。由於每人各有專長,你認為難於處理的事,在其他人眼中可能十分輕易。再說,你將事情重組及向別人傾談後,不愉快的情緒亦會隨之宣洩,壓力和焦慮會因此而得到紓緩。感情的負擔得到釋放,人會變得較為冷靜和清醒,解決問題的能力亦會提升。
9 z  D2 K5 k; p' y9 jtvb now,tvbnow,bttvb事情總有正反面,積極面對生機現, Z0 M" d1 D& S+ ^
有朋友在某大電訊公司工作十多年,位居要職,但年前在資源增值的洪流下,他亦無可避免地成為犧牲品。知道這消息後。本想安慰一番。誰知他卻對我說:「一直想出外闖闖,奈何總是捨不得高薪厚祿,現在倒好,拿著二十個月糧去發展自己的事業…。」一年後的今日,這位朋友興奮地告訴我,有日本財團準備以五千萬元收購他的「網絡公司」。
9 K0 Z2 n5 z% b- P- L6 Xos.tvboxnow.com上述故事說明同一件事可引兩種極端不同反應。視乎你甚麼角度去看。如果我們可以多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及處理事情,事情成功的機會會較高,心境也會比較開朗愉快。
' G$ E: y0 r# h+ ]9 q$ ?  f  r9 p2 y  W( R防患未燃是良方,均衡生活最恰當
2 k9 F7 |) ^& ~( P/ G- J總的來說,克服焦慮的最佳辦法是及早預防,透過均衡的生活方式,使身心康泰。壓力和焦慮自然無隙可入。對上班一族來說,工作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切不可忽略了身體健康和感情生活的均衡發展。
3 k% R6 [/ x% u! X- c3 y*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身體健康方面是指有充足的休息和運動,飲食有節制。運動有強身健體、保持體態及紓緩緊張的功效,是預防或消除焦慮的重要環節。在感情生活方面,應與家人或朋友經常接觸,保持和諧的關係,在有需要的時候,他們可能成為重要的精神和物質支柱,助我們去消除及面對生活上的種種障礙與挑戰。tvb now,tvbnow,bttvb1 C' k1 O1 `" `% }% c
香港心理衛生會資深社會工作者鍾偉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