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資訊] 國寶級跑車 1966 Chevrolet Corvette Sting Ray



大部分香港人雖然對雪佛蘭Corvette不算很熟悉,但相信看美國電影時都會看過此車,會有點印象。它是美國國寶級跑車,車系面世於1953年,迄今已是第7代車型,這裡介紹的是第二代,我個人覺得以魔鬼魚為設計感靈的這一代,外型最具神秘感,最能體現美國人對跑車的熱愛與激情。

提到跑車這兩個字,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想起法拉利、保時捷及林寶堅尼等品牌,相信對於大部分香港人,甚至世界不少車迷,意大利及德國製造的跑車是當今世上最頂尖的超級跑車的代表。不過若問美國人心目中的跑車的話,極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美國人對跑車的熱愛有自己的一套,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其實有多款具有傳奇色彩的跑車面世,包括福特Mustang及道奇Viper,當然不少得今期介紹,擁有國寶級跑車美譽的Corvette。

要了解Corvette Sting Ray的背景,不能不追溯至Corvette第一代的誕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踏入50年代,是通用汽車公司(Chevrolet的母公司)最輝煌的年代,作為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企業,又是通用汽車橫掃北美市場的時候,首席設計師Harley Earl卻發現品牌旗下竟沒有一款出色的跑車,意大利或德國跑車他無話可說,至於美國人去買積架或MG等英國品牌的跑車,他就完全不能接受。於是設計一款雙座跑車的計劃便隨即展開。1953年的紐約車展中,名為Corvette Concept的概念車面世,不久便在密歇根州廠房生產,開展了美國跑車與歐洲跑車抗衡的歷史。

第一代打好基礎
清一色開篷設計的第一代Corvette,雖然擁有跑車的外型,但推出之初性能方面未能達到很高的水平,不過,廠方不斷為車系的性能作出提升,直至1962年尾期款,已配備了5.4公升V8引擎,最大馬力輸出達到360匹,在當時來說,十分驚人,論馬力輸出,Corvette不遜於歐洲跑車,但在操控方面,因為是廠方的第一款跑車,經驗尚淺,加上車架不少部件都來自同廠的房車,而且後軸仍然採用非獨立懸掛設計,所以相對歐洲跑車的全面性,Corvette只能在加速性能上佔到優勢,不過在美國人愛國心作祟下,第一代Corvette卻獲得空前的成功。

第二代Corvette的設計主線來自當年廠方設計總監Bill Mitchell所設計的一輛概念車「Q Corvette」,並加入了魔鬼魚的形態設計而成的,所以這一代Corvette被稱為Sting Ray (魔鬼魚)。加入了魔鬼魚的體態元素設計的Corvette Sting Ray,呈現了一種與別不同的神秘感,而且車身特別低、扁而滑溜,若從高角度正面望向車尾,魔鬼魚的闊而平的身體連著一條長尾巴的體型表露無遺。當中極有特色,但引起莫大爭議的分隔式尾窗設計,雖然在Bill Mitchell的極力堅持下,推出之後第二年,因為有車主反映後方視野受阻,在駕駛安全的考量下被逼取消,形成了配備分隔式尾窗的Corvette Sting Ray更為珍貴及稀有。

特色設計承先啟後
Corvette Sting Ray另一項獨特的設計就是一對隱藏式車頭大燈,白天無需開燈時頭燈就隱藏起來,令車頭顯得更為一體化,晚上需要照明時,頭燈便向上升起,擔當照明的工作。而魔鬼魚車身加上隱藏式頭燈設計在其後數代的Corvette均有採用,成為Corvette外型設計的一大特色。

車廂方面,控制台採用雙斗篷式設計,令車廂有更寬闊的空間、更好的通風及暖氣。大型的儀錶板內裡設有銀色底的速度計與轉數錶,帶出相當的強烈的跑車氣氛,中控台雖然變窄了,但卻加入時鐘,而音響系統就變得更為直身。

操控獲得提升
全新設計的賽車化轉向系統令Corvette Sting Ray有更敏銳及準確的轉向感,前軸重量明顯減少,令轉向更輕鬆容易,而後軸就增加了重量,令重量分佈更集中在驅動後輪之上,藉此增加循跡性。制動系統亦得到提升,雖然是鼓式煞車系統,但經過廠方的優化,令其制動效率更高,反應更快,而且加入動力輔助功能。後軸改用設計來自CERV I概念車的獨立式懸掛系統,避震機是雙筒式的,因為獨立式懸掛比上代硬軸式設計更輕,並棄用上代內中置式煞車系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