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檢討候鳥監測 擴大禽場防疫區

台灣近日爆發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H5N8及新型H5N2疫情,近日又發現全球首例之H5N3,相關防疫單位必須找出更有效的防疫策略。目前猜測疫情可能是由候鳥所引入。然而,引發疫情的高病原性病毒株卻未於國內候鳥排遺的監測系統中偵測到,這並非表示監測破功,宜站在流行病學的立場,重新檢討採樣地點及監測鳥種對象。候鳥種類繁多,也並非所有的候鳥皆有侵入一般禽場的行為特性,需結合鳥類生態學家觀察研究,找出可能真正會影響疫情的鳥種為監測對象。個人認為,麻雀及白頭翁等留鳥,主要扮演的是國內場與場之間的機械性傳播者,而非如候鳥可長期帶禽流感病毒的生物性保毒宿主。若候鳥真的為主要疫情引入者,國內應積極研究瞭解候鳥的移行路線與禽場位置的關係,未來提供更多候鳥的棲息溼地,並制定法令規範禽場的合適設置地點,以減低候鳥與家禽間接觸的機會。在禽場的實際觀察,以圍網來防治野鳥入侵的效果有限。近幾年來很多的人畜共通疾病都在提醒我們如何與自然生態共生,惟有靠生態學的瞭解,讓野生與經濟動物的生活圈有所區隔,並避免水陸禽混養,才是更有效的防疫方式。目前國內禽流感的加強監測範圍為以感染場為中心,劃定半徑三公里內的禽場為監測對象與移動管制。然國內禽場分布密集,若有禽流感疫情,傳播相當快速,應考慮如歐盟將界線外推至半徑十公里內為監測區,並嚴格管制車輛與人員進出和加強消毒作業。這部分的判定,需仰賴更積極的流行病學調查,劃出已爆發場的相對位置與交通動線的關係。此次主要疫情發生在鴨鵝,並造成高致死率。因此,在未來對陸禽的影響風險相當高,不容忽視。有學者思考是否應事先全面撲殺水禽以阻絕疫情擴散到陸禽,此點個人持相當保留的看法。在政府未有制定合宜的補償措施之前,未感染場卻進行撲殺勢必造成相當大的民怨,反而不易配合防疫。但若檢討並擴大疾病的監測區,早期偵測到陽性場做適當處置應為更合理有效的方式。在韓國已發現犬隻可感染H5N8,因此犬是否可為有效的長期帶病毒宿主,甚至進而跨物種傳播給人仍需更多的研究證據。但此重要警訊是需阻止犬貓於禽場中的遊走,因犬貓極易踩到具感染性的糞便,成為傳播者造成疫情散布,並增加病毒接觸到不同宿主的機會,而更易因病原演化變異使得感染宿主種類增加。死禽丟棄河流也極度需要管制。任意棄置感染的家禽屍體,疫情更易蔓延,屍體若為犬貓所食,也很可能成為新的禽流感宿主或更有機會將病毒帶入人類的生活圈中。媒體揭露,為減輕家禽染病症狀,於水中添加感冒糖漿。這在禽流感疫情爆發前,雖可提供某些「非禽流感病原」引起的臨床病徵緩解,但現今疫情爆發,此作法應嚴格禁止。感冒糖漿不但無法治癒禽流感病毒的感染,反而會延緩臨床表徵顯現,而延誤疫情通報時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