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被視為「激進」的青年,經常出現在電視畫面與報章頭條,在立法會、中聯辦,還有「五區苦行」,他們難被歸入政治光譜,擾亂着「和諧」社會。難怪這幾天,傳媒很急於為「80後」起底。: z: g( }2 a) @" {3 B
很多人喜歡把「80後」視為一個新世代,說是社會流動出了問題,二三十歲年輕人無法上位,多少是借用呂大樂的「第四代人」說法;又有人說,是年輕人生於開始變得豐裕的香港,因此,他們追求物質以外的精神價值、社會理想,這大概跟從西方討論「後物質」文化與價值(例如,見Ronald Inglehart的著作)。公仔箱論壇; t. b. Z6 S8 V& |' B# {8 g/ T) w
; e5 ^8 k+ @. A3 Gtvb now,tvbnow,bttvb不過,在香港,其實沒有人認真地調查過這個年齡層的政治傾向,然而,「80後」已迅速成為一個恍似具有社會學意義的概念,有足夠的社會共性,引起人們尋求各種社會因素,解析這個世代的出現。但是,我總是對這種「類社會學」的想法有懷疑。我認識一些參與反高鐵的「80後」青年,但是,很難令我信服他們就是這個世代的代表,至少我在學校接觸的學生大部分不是這個模樣,否則,香港可能早就出現巴黎六八年學生起義了。os.tvboxnow.com, L$ `" F( E5 `+ ^& Z. {; H' h7 d
- z2 ]% |8 m7 g- I公仔箱論壇有趣的是,「80後」的厲害之處,正在於缺乏代表性,卻具有代表「世代」的能力。他們雖是特立獨行、與眾不同,以非常規的言行表達了對本土社會的情感,灌注成一個特別的世代面目示人。用一個較學術的說法,「80後」其實是一種運動認同(movement identity),是在社會運動中打造的身分認同,一種身分的論述。os.tvboxnow.com' d6 Q9 J% \6 ~, k
' j5 E* C- C' `- G! |* |
「80後」這三個字,不僅以少成多,更是以小見大,觸動香港的集體社會想像,關鍵在「80後」這三個字。試想一下1980年代的香港是一個怎樣的社會?那是官方版本的「香港」的開始。《中英聯合聲明》欽定了香港的制度與生活方式維持不變,各黨各派對所謂「不變」有不同詮釋,但也約略各取所需,漸成共識。八九十年代,是金融與地產資本界定香港命脈的時代,晚期殖民管治更成為理想範式。即使中途殺出1989年的六四事件,人心惶惶,香港人也表面亢奮,內裏戰戰兢兢,經歷了最後看似繁榮穩定的「黃金年代」。/ {, @6 G7 R; f* _3 H* T
! [+ g! E8 u, S!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h ^; F) P# V$ o- @)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