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甘迺迪曾經說過:「公眾信任是政府有效運作的基石。」(The basis of effective government is public confidence.)。公仔箱論壇9 B* N9 A6 C- ~, r7 j- _! ~6 ~
民無信不立。慳電膽風波、利益輸送疑雲,令特首曾蔭權的民望插水式下跌。港大最新的民意調查便顯示,市民對特區政府信任度急挫,已經跌至當年董建華下台前的水平。曾班子現在也許憤憤不平,怪責傳媒興風作浪、無限上綱,拖累特首及政府民望大跌。+ t N' z: r/ w1 x# L3 S: K' z; Q8 b
, J5 S/ Y, B' t5 W: r但反過來看,慳電膽事件在沒有明確證據的情况下,仍然能夠引發社會的廣泛廻響及質疑,大抵反映曾特首的公信力每况愈下,巿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情緒,正迅速在社會中蔓延——由於巿民普遍對政府缺乏最基本的信任,慳電膽事件才會被輕易炒起、無限放大,並且演變為一發不可收拾的政治風波。 0 z2 {4 z, k$ T/ L! q9 F. J7 gos.tvboxnow.com 5 w9 |8 A4 C4 [# |/ \6 [公仔箱論壇 : {, w+ c' O3 E+ B- U9 q7 c2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曾蔭權公信力每况愈下- e) m$ F+ F; V( W& u
毫無疑問,特首並非由普選產生,背負着「認受性不足」的先天缺陷,是造成官民互信基礎薄弱,社會對政府動輒懷疑的重要原因。但民眾對曾蔭權的信任度,之所以在短時間內迅速蒸發,恐怕不能夠統統歸結到不民主體制之上:過去一年來,曾班子民望大幅下跌,管治舉步維艱,與其說是政制缺陷所造成,不如說是由於曾特首道德形象破產、施政方針脫離民情,令巿民對政府的信任大打折扣。 $ T* q4 L2 g0 m* E$ p& Xtvb now,tvbnow,bttvb曾蔭權以往的民望基礎,很大程度建基於其「有管治經驗、執行力強」這些公眾印象,實際上反映着港人傳統以來對公務員「利益中立、務實施政」的良好期望。但去年的副局長風波中,社會廣泛抨擊政府「親疏有別、用人唯親」,便徹底改變了公眾對曾蔭權的看法:整場風波令曾特首原來的正面形象嚴重受損,巿民開始懷疑以政務官為核心的曾班子,是否仍然能夠公正地運用權力,政府的公信力備受質疑。本來,過去一年不乏一些讓政府改善形象、提升民望的機會(包括改組行政會議、發表《施政報告》等),但曾蔭權卻一再錯失良機,其間反而爆發了生果金、六四代表論等多場風波,令巿民對特首的不良印象進一步加深。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A) u7 J- J/ J$ B
! v- h+ i! L6 P% S
直至曾特首上月發表《施政報告》,社會普遍期望政府積極處理貧富懸殊、社會流動下降等重要矛盾,曾蔭權卻只是空談六大產業、經濟轉型,施政方針與社會期望嚴重脫節,結果民眾的負面情緒持續發酵,潛在的不滿最終藉着慳電膽事件全面爆發出來,令政府深陷信任危機而不能自拔。 ' b4 p" ~5 B3 f9 P: T% Y# n; Y5 \7 ~0 L- E
& Q. }+ Q1 J6 |% s: X公仔箱論壇大動作改善形象及調整施政 9 g6 W/ x- M9 g0 C$ Zos.tvboxnow.com現時的局面持續愈久,曾班子就愈難扭轉民眾的負面情緒,社會的不信任感進一步蔓延,只會令政府推動政策的工作事倍功半,陷入長期捱打的情况。0 N* x* e9 B- g) `+ ]7 u& S& F
要挽救民望、扭轉施政困局,需要政治上的大動作(bold action),例如改組政府人事班子,或者大幅度修改政策及施政重心,以求一新巿民耳目,令政府可以修補形象、重新出發。對只剩下兩年多任期的曾蔭權政府來說,已經不可能再大規模調整管治班子,因此只能夠在從施政路線方面動腦筋。假如曾特首能夠在政制或民生議題作出一些大動作,例如積極向中央爭取較寬鬆的政改方案,或者拿出實質措施疏導經濟及社會矛盾,也許仍然有機會重建施政形象、贏回社會信任。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e2 w! H3 F' Z/ y
如果曾班子還不認真檢討問題所在,並且盡快對症下藥,當下一個政治風波來臨之時,特區政府將要面對更猛烈的管治衝擊。 * \+ O, c. T C公仔箱論壇. Q" ~) j/ ^ y; {8 i5 ~3 z% I% |1 _
/ X: C, \8 h ]" d7 l-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Z% b8 q7 X6 p- X$ d0 y
- _ n& y, w" C: F7 T9 _3 M; p
作者是城巿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新力量網絡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