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港澳台] 禽流感疫情顯示防疫網破漏累累 [打印本頁]

作者: hajid77    時間: 2015-1-14 08:46 AM     標題: 禽流感疫情顯示防疫網破漏累累

從「防疫決戰於境外」的角度審視這波禽流感疫情,毫無疑問,台灣淪陷了。雖然防疫單位事後全力撲殺、消毒、隔離,公衛醫生全力宣導食安,也只能算是「補破網」。事實上,十年前禽流感首度在台灣出現,防疫該怎麼做即應有標準作業程序;遺憾的是,這張網至今仍然破漏累累。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看政府應變,實讓人無言。簡言之,防疫網必須在候鳥南來之初即應張起,而非等疫情爆發,才手忙腳亂地張網。所謂「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就是防疫工作顛撲不破的鐵律。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昨天說,「死亡率過兩成就撲殺」;但這只是在收拾殘局,卻已完全失去制敵先機。每年候鳥南遷來台度冬其實相當「守時」,十月中旬陸續抵台,第二年四月北返。候鳥是人類每年一會的嬌客,我們當然歡迎;然而,北方南遷的候鳥,水禽、涉禽在繁殖區水域有頻密的病毒交換,病毒變種的機率甚高;因此,十月中候鳥光臨時,防疫部門就應繃緊神經。候鳥不會等安營紮寨後才釋放病毒,尤其水禽、涉禽通常能帶毒而不發病;對人類而言,這需謹慎應對。候鳥是季節病毒傳播最主要的宿主,這是防疫指揮官必須具備的基本認識。遺憾的是,學術上對候鳥的研究已經相當成熟,但在台灣的應用,卻始終未跨出賞鳥之用。台灣在追蹤候鳥、路徑、數量上,享有很高的科學聲望,卻一直未被引介至防疫工作。台灣是候鳥南遷度冬的熱點。無論是庫頁島、日本、朝鮮半島、沖繩來台的東線,或是西伯利亞、黑龍江、鹽城、鄱陽湖保護區抵台的西線,飛行路徑、移棲時間都很固定。台灣之所以成為熱點,是因為鳥類經陸域或海域的長距離飛行,遇上氣流條件不佳,亟需歇腳覓食之地,台灣就成了款客最佳所在。生態學界曾建議,政府的國土規劃應該標註候鳥移棲路線,因為此一路徑是禽流感高風險區,應禁止家禽養殖場設置。主要是禽鳥沒有膀胱,大、小便在泄殖腔混合後,沿著飛行路徑隨意排放;加上禽流感病毒是在禽鳥消化道複製,因此候鳥飛行路線是禽流感的高風險地帶。然而,候鳥排泄並不集中在養殖場水域,更不會排放在飼料桶附近;因而,防疫單位認為飼料桶應加覆防鳥網,未必是科學推論。對新病毒機轉的無知,也是一大問題。新出現的H5N2,與過去台灣出現過的H5N2並不相同;其H基因來自韓國,N基因來自大陸,兩者相似度非常高,但分辨不出差異何在,無法據此推論這個全球首見新病毒是候鳥客人前一個棲地的病毒重組,或者入境台灣後的突變。亦即,加重氯濃度的消毒只是壓制作用,而非對症下藥。除了「決戰境外」的認知,區域合作也是我們必須補上的缺口。在台灣疫情爆發前,南韓即有禽流感疫情傳出,這當然是台灣的警訊,因為朝鮮半島是候鳥南遷之前站,不可能不影響台灣。以中國大陸為例,中共國家林業局設置的濕地監控系統已進入第三年,具世界級水準。濕地水禽、涉禽頻密地移棲,可以在第一時間監控到病毒可能的變異,這是濕地對防疫最積極的作用。台灣若與朝鮮半島、大陸、香港米埔保護區等監測單位合作,取得第一時間的病毒監控資料,勢必更有助於掌控疫情。台灣若能提升境內疫情偵測的敏銳度,也能回饋國際的資訊交流。例如,去年十月候鳥抵台,若是攜來新的、危險性大的病毒,則家禽養殖場必然會受影響,最常見的是產蛋率下降、致死率增高等。這些數字,個別看或不覺得具指標意義,但若匯集各地區數字,就能看出趨勢。若再比對鄰近國家數據,面貌即更清晰,這是不能不繃緊神經的。除此之外,還有更多人為因素干擾生物移棲的變數,尚待解開。例如風力發電機風場對候鳥路徑的影響、飛機起降跑道的干擾氣流等,都會造成生物的異常行為及生理反應,都是禽流感變異觀察的重要指標;一旦忽視,即可能要付出巨大代價。關鍵一句:「防疫決戰於境外」,是不變的鐵律。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os.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