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步入尾聲。這一年來台灣雖然經濟成長穩定,表現不俗,但在歷經了太陽花學運、核四爭議、高雄氣爆、食安問題及縣市長選舉變天等重大起伏,折損了經濟部長和衛福部長;國際上面對迅速崛起的中國,以及昂首邁進的韓國,用大文豪迪更生的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作為總結,一點也不為過。放眼2015,經濟似乎能維持動能,但挑戰更為艱鉅,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但也可能是絕望的冬季。 相較於過去幾年都是開高走低的表現,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可望開高走高,至少維持3.5%的成長幅度,其中出口應有3%的成長,國內消費也有穩定復甦的表現。更亮眼的成績是外國訪客持續創新高,12月初就已達900萬,有機會提前突破1,000萬人次的大關。簡單的說,對產業而言2014可謂是近年來最順利的一年。 但經濟上的穩定表現,並未使得大家對台灣的未來更有信心與共識。核四爭議已因封存而暫時平息,高雄氣爆及食安問題雖然痛心,卻也有助於加速讓監督管理制度更趨完整,唯有兩岸關係的未來仍是充滿變數。 在歷經馬政府執政六年來大力推動兩岸經貿正常化政策後,2014年走到了關鍵的分歧點。3月的太陽花學運,表面上是反對兩岸服貿協議的黑箱,但實際上更展現了大家對兩岸關係下一步的遲疑及擔憂。服貿協議陷入泥沼中進退不得,而貨貿協議看似復談,但其實是觀望大於前進。面對逐漸掌握國際政治與經濟主導權的中國,我們越發顯得不知所措。 各界都擔心兩岸經貿互動的風險,但其實台灣最大的風險,不在於簽署了服貿、貨貿協議就讓陸資陸貨長驅直入,而在於中國不斷的崛起壯大,紅色供應鏈持續健壯,一點一滴的奪去台灣的政治與經濟主動權。習、李等中國新一代領導人上任不到二年,已經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形式風格與野心。在中國主導下,將與巴西、印度等金磚國家成立「新發展銀行」(The New Development Bank),要跟世界銀行及IMF抗衡,也在亞洲領頭成立「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IIB),要主導亞太地區的網絡建設,更在11月的APEC峰會中,大力推銷「亞太自貿區」(FTAAP),在美、日阻擾下成功納入「北京路徑圖」作為後續討論基礎,同時與韓國完成中國第一個與工業先進國的自貿協定,種種作為,使得美國歐巴馬總統必須與習近平徹夜長談,日本安倍首相百般無奈也只能苦笑面對習的「臭臉政治」。 放眼2015,台灣來到了兩岸經貿需要世代交替的關頭,需要新的兩岸觀與產業觀,才能重新找出互動的模式,其重要性不僅在於兩岸的下一步,更在於台灣將以何種姿態及方式與世界互動。別忘了,為了加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我們還有美豬、農業開放等一樣充滿爭議的難關要處理。這每一個問題都需要相同的政治擔當與決心,才能降低爭議而順暢處理。 往好處想,因反對黨在縣市長選舉大勝而出現準執政態勢後,2015年或許藍綠兩黨可以擺脫惡鬥的格局,而願意以務實合理的立場進行建設性的對話,使得世代交替出現曙光。不過這個可能春天其實很短,因為2015年中過後,就將進入總統大選的候選人提名階段,屆時所有的議題都無法避免的染上政治考量,大事絕對難過關,小事也必將回到惡鬥模式,又將進入絕望的冬季。所幸,產業大概會低頭繼續前進,經濟會維持攀升好轉。我們能期待的,就是政治惡鬥不要把手伸進經濟,至少給台灣「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的小確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