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新聞]
女大生建生態池 復育台灣白魚
[打印本頁]
作者:
eaglelu
時間:
2014-10-12 12:58 PM
標題:
女大生建生態池 復育台灣白魚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1日電)暨南國際大學休閒觀光管理學系的幾名女學生,申請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
,在南投埔里建生態池,復育台灣白魚的生活環境。
台灣白魚原本分佈於大甲溪、濁水溪一帶,是台灣特有種,近年卻因河川污染、水泥化等影響,逐漸失去蹤影,推估全國只剩1000多尾。
南投埔里一新社區多名種植茭白筍的農民,去年開始改以友善農法種植,並在農田旁保留生態池,致力於復育台灣白魚。
暨南大學學生陳思穎等人,今年也投入茭白筍田復育白魚計畫,投入一新社區推廣無毒農業。他們從建造生態池開始,
以石頭砌造、種植原生植物,打造原始環境的樣貌,吸引蝴蝶、蛙類進駐,也讓台灣白魚可以繁衍後代。
陳思穎表示,在學校的生態參訪中,首度認識一新社區的茭白筍園區,瞭解復育台灣白魚的急迫性,便義無反顧地投入復育計畫中。
除了建生態池,他們還與台灣茭白筍推廣協會合作,舉辦田園體驗活動,讓更多人瞭解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
參與計畫的暨大學生李庭昀說,透過活動,他們和土地有更深的情感連結,無毒茭白筍產量低、採收成本高,也容易被福壽螺入侵,
但為了台灣白魚,他們還是會持續努力,希望能開創雙贏的局面。
延伸資料:
台灣白魚,學名為台灣副細鯽。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的其中一種。一般成魚體長約10公分,大的雌魚可達15公分,
繁殖期在3至10月之間並在5月達到高峰。
最初性成熟,雌魚全長為5.4公分,雄魚最初性成熟之全長為5.9公分。為台灣特有的淡水魚類,習性屬於溫和魚類,
飼養與繁殖都相當容易,幾乎任何的人工飼料都會進食。
產地多集中在南投埔里一帶的小溪、茭白筍田及池塘中,屬於罕見魚類。在台中的食水嵙溪(大甲溪支流)及北部的幾處封閉池塘,
都是人為復育的成果,並非真正的野生族群。
台灣農委會2009年4月1日將其公告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但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瀕臨絕種主因是遭人大量捕食的人為因素,
造成其族群量不穩定,加上颱風大量豪雨沖刷山區造成土石流破壞僅存的棲息地,造成台灣副細鯽數量大減。
分布:
記錄上僅分布分布於水流東溪(大肚溪支流)與食水嵙溪(大甲溪支流),但仍有在台灣烏溪與濁水溪上游
及日月潭附近的小溪及水潭中有發現族群。
特徵:
台灣副細鯽體延長而側扁,無鬚,鱗片大。魚體淡土黃色,體側有寬且界限不清之藍紫色縱帶,
特徵是側線長且完整,上半部弧形後緣的鱗片呈現黑色長條細紋。各鰭透明,尾鰭叉形。雄魚略小,較細長;
雌魚個頭較大,腹部膨出,體長可達8公分。
在鯉科中,台灣副細鯽與菊池氏細鯽是頗為相似的種類,兩者有明顯的地理區隔之外,可從身體側線辨識牠們,
台灣副細鯽側線由鰓處一直到尾鰭,而菊池氏細鯽的側線只有半截,而且台灣副細鯽的體型較大,口裂較小。
棲所生態:
為初級淡水魚,棲息於水深0至5公尺水質清澈且植物茂盛的支流溝渠的淺水區、小溪流或淺水潭中等水生植物繁生的
溪流平緩水域,通常活動於中上層水域,善跳躍。具有群游性,屬雜食性,以小型無脊椎動物、水生昆蟲及綠藻為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作者:
ben9426
時間:
2014-10-18 10:31 AM
守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os.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