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 U( t7 H' c4 k 香港有說法「廣東話不是法定語言的方言」,社會上得出來的客觀印象是普通話霸權突顯。這句話在香港引起的衝擊延續至今,是因為這番話無視香港的語言文化,隱含令人質疑的普通話沙文主義以及其背後的政治意涵,更令人憂心忡忡。事實上,香港式廣東話是本土文化不可或缺部分,今天某些人對廣東話由上而下的逼視,倒過來令社會對天天掛在口邊的方言更為珍惜,倘若這些擁抱廣東話的聲音算本土主義的一種,那就務須照鏡自省,鏡中那些視廣東話不是法定語言的,會真的明白什麼才是香港文化?$ b) b3 c% K' M3 }9 K* o8 f
# S! S) |2 f d/ r1 p6 L$ d' C 8 H$ _5 \& E" Q6 B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令人質疑的語言沙文主義3 u1 [- r1 a+ E: N' [4 Q; c# M9 i
tvb now,tvbnow,bttvb: x3 r; Z- ^* F$ x3 h* t/ |
香港學者對香港的本土語言做了相當細緻的研究,除此之外民間的彭志銘也對廣東話有鞭辟入裏的分析;嶺南大學張嘉俊的論文則談到中共建政後在香港風行的「三及第」文體的由來。三及第文體是集白話、文言文及廣東話大成,可追溯到明末廣東的木魚書。上世紀五十年代,作家三蘇(高雄)在《經紀拉與飛天南》把三及第發揚光大,成為足以代表具廣東方言特色的香港文本。三及第多用於自記體文學,以街頭巷尾叔伯大嬸的對話形態為經,從中突顯社會現象為緯,總結而來是一句話:傳神。 1 \0 e$ k3 N- | I4 a! d公仔箱論壇! z b: @, W2 V5 S
「記得去年年三十個日,我去豬肉佬處買五毫子半肥瘦,豬肉佬曰︰『兄弟,今日團年,乜又係買五粒神?』我曰︰『老板,你估我唔想秤二斤豬肉返屋企,一家大細團年乎,就係奈錢唔何耳。』豬肉佬攞起把刀,切左二斤幾豬肉畀我,曰︰『兄弟,帶返去團年先,長短冇計,屋企夠唔夠米,年初三米舖至開門也。』」(高華《豬肉佬英雄史》﹕《明報》一九六○年一月二十八日)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j$ ~% c! C6 _
* j% j) X0 L3 [ n4 `9 ` 豬肉店老闆與作者短短幾行字對話,二人的身分以及經濟關係躍然而出,且時地人俱全,一句「五粒神」勾勒出六十年代初五角錢的購買力;「攞起把刀,切左二斤幾豬肉畀我」更是難以用白話一一細描。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3 r4 m. M% T, Y6 X4 p&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