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 E6 z" q! a4 m3 `5 y y公仔箱論壇旁觀他人之痛苦,如今在網絡世界更異化為「起底文化」。網絡世界沒有主流媒體的管束和審查機制;個人發泄、人際口角,容易演變為集體情緒的爆發。把集體情緒的爆發,奠基於公審他人的快感,正慢慢變質為家常便飯的情感消費。早些年,於元朗一家建築材料店與店員口角的女士,及一名拒絕讓其他乘客坐於身旁的學生,成為眾矢之的;今年,先是一名不滿人們在名店門前拍照的工作人員,其後是一名在網上與人爭論「人情」數目的準新娘。上述人士,行為和論點或有爭議,結局則大同小異:在網絡「起底」下精神壓力爆煲;有的即使公開道歉亦難平眾怒。他們的痛苦,成為人們旁觀、以至是取笑和落井下石的對象。tvb now,tvbnow,bttvb: t& x4 h p: k# C1 O$ ?
1 b2 i6 m j6 o. v" g V
在旁觀他人的痛苦後,人們淡忘事件,繼續生活;直至碰上另一宗可以發泄集體情緒的事件,又再周而復始。不過,這些被「起底」的人,本身並非「食得鹹魚抵得渴」的公眾人物。他們是平常人,只是陰差陽錯,犯了「網絡」眾怒也不自知。大家都不知道,誰人會於何時因何事而榜上有名,成為被全城「旁觀」的對象。不過大抵可以確定的,是媒體和網絡世界的感觀刺激,似乎正使人們對「起底文化」的快感習以為常;當事人「被旁觀」的痛苦、惶恐,看來愈來愈難以喚起社會的同情心,以及保障個人私隱的社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