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恩榮、鄧秀貞﹕國民教育與少數族裔 d" B: X4 D( |0 w
" h2 Z0 J f% d5 o7 R# M) q! T
$ [! T- g# f1 i+ ?/ k" [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下稱《指引》)其中一個大缺失是假設香港是一個同質的華人社會,對於居港非華裔人士來說,藉國民教育來培育他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身分認同和歸屬感,根本上是緣木求魚。對於居港非華裔人士來說,培育對香港本地的身分認同和世界公民的視野,比培育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更重要和更有意義。由此可見,《指引》根本上是完全忽略了居港非華裔人士的需要,不利於建構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公仔箱論壇' ~5 V ^& M( m8 }* c
* N( O- w. `' n5 g. G5 {2 e公仔箱論壇簡單來說,國民身分認同可從兩個面向凝聚。其一是從文化入手,即以大地山河、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傳統來建構,稱之為「文化國民身分認同」(cultural national identity),另一個面向是「政治國民身分認同」(political national identity),是公民對國家的憲法和政治體制的認同,例如在民主國家,公民因能藉覑參與來影響國家的施政,因而產生認同和歸屬感,可稱為「公民國民身分認同」(Civic national identity),意指「不論任何文化及傳統上的差異,國民都有同等權利參與和影響國家政策」,而這些同等權利都是建基於一些普世價值,如人權、民主、公義等,由這樣產生的認同有利於多元文化社會的凝聚。對於培育國民身分認同,上述的文化身分認同和政治身分認同兩者都同樣重要,缺一不可。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1 j, c2 c3 Y; y$ A% w/ J8 l
6 q0 j" U* _" c# r. Q- mos.tvboxnow.com一直以來,因覑香港公民教育的非政治化和避免觸及敏感的中國政治議題,香港國民身分的培育都只側重文化身分認同部分。其實只談中華文化認同而非一個完整的國民身分認同,即以文化身分認同取代國民身分認同,實在有偷換概念之嫌。對於超過1.4萬名就讀於主流中、小學的非華裔學生來說,上述有關中國大地山河、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學習,雖可加強他們對中國的認識,但無助於建立他們對中國的國民身分認同,因為這些歷史和文化實在離他們很遙遠;故此,以「文化認同」來培育非華裔學生對中國的國民身分認同實在是徒勞無功。 : [4 w! o8 A" b1 P6 B# ]! v+ G* e3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F1 \& V* w+ G) Y5 S' f 政府應推廣多元公民教育 不是國民教育4 A) n, q# `( {"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