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0-11-2 09:29 AM 編輯 4 ?8 I, G$ N4 mtvb now,tvbnow,bttvb l9 G, ^0 G1 \% p- |- { s `5 n香港應繼續成為新意念的傳播者 雷鼎明公仔箱論壇3 S/ Y1 v. |4 A, m m# p2 I
; o( J$ h7 |2 U% @% G: u
我曾在信報介紹過有望得到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羅馬(Paul Romer)所倡議的「特設城市」(Charter City)及他與香港的因緣(見2010年7月12日拙作〈特設城市、羅馬與香港〉)。羅馬對經濟學的最大貢獻是梳理出「意念」(ideas)可以怎樣推動經濟增長。 5 b1 q, T+ f7 {* D$ {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6 [ A- e7 O& H" ^& q$ {
什麼是羅馬所指的「意念」?用香港人常用的說法,謂之「橋」是也。「橋王」、「絕世好橋」等詞語,香港人耳熟能詳。用羅馬自己所用的例子,近年連鎖店的一次用的咖啡杯,無論大小,所用的杯蓋大小都是劃一的,節省了不少麻煩,這正是一簡單的有價值的「意念」。當然「意念」有重要與不重要,簡單與複雜,但卻不脫離港人所稱之「橋」的範圍。 6 ~1 V& B; [. R$ ^) S) p0 gtvb now,tvbnow,bttvbos.tvboxnow.com, A9 P0 y% w- s6 i) o
「意念」最重要的特性,便是它可被不同的人多次的抄襲重複使用而不必然損害其可用性,正是「橋不怕舊,最緊要受」(當然我們更樂意見到原創性的新「意念」)。這種可複製的特性,與一般資源不同,例如海洋中的魚類便沒此特性,太多的漁民互相仿效,加倍捕魚,很快便會使漁獲大幅減少,難以為繼。tvb now,tvbnow,bttvb; U- B+ v8 U) w1 a
+ ^2 o9 b# ~: F$ ?6 L7 q9 h 在中國留學史上的足迹 * o) Q3 B7 C* b# Y8 x3 ^8 i公仔箱論壇要使有用的「意念」不斷出現,需要好幾個條件。第一是資訊自由流通,人民可隨便掌握到別人的「意念」;第二是教育普及,吸收別人「意念」或自創「意念」的能力較強;第三是社會規模較大,人口眾多,積累起來可供眾人靈活使用的「意念」的總量亦較大;第四是思想要開放,肯吸納新的「意念」。公仔箱論壇& k) B, m" y# H+ O% K! _: F
8 K5 H6 ~ E) p; ?( U9 ctvb now,tvbnow,bttvb香港本是彈丸之地,既無天然資源供其揮霍,其成就與扮演的角色往往都是靠傳播新的「意念」支撐着。而所謂新「意念」,簡單化地說,便是有意或無意地向中國傳播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與經濟、政治與科學有關「意念」,亦即「西化」思想。這些例子數不勝數,孫中山在港讀書與搞革命,八十年代開始港商把現代管理方法帶到內地等等,都為人所熟知。但歷史往往有其幽微之處,香港對中國現代化的重要貢獻,尚有一條少為人知的線索,便是港人在中國留學及教育史上所扮演過的角色。 ; e0 S) j5 q* B公仔箱論壇 : F1 o5 z- C- x& i- o3 t3 q) @/ N7 Eos.tvboxnow.com2003年底,《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錢鋼與胡勁草出版了一本優秀的著作《大清留美幼童記》。同期,香港歷史博物館搞了個名曰「學海無涯」的「近代中國留學生展」,並把展品結集成同名的書出版。內地中央電視台也派員到美國追尋歷史,把十九世紀中國留美學生的故事重現於眼前。 5 ~& X. F( X" \ / m- t1 A" N' i7 A) Z! b, y公仔箱論壇我對他們所描繪的歷史感到震撼,對港人所起過的作用尤感好奇,所以也用過一些時間把線索追蹤下去。 : \; }- x( D; v( C% C6 A2 Zos.tvboxnow.comtvb now,tvbnow,bttvb9 k i4 ]0 y+ ^9 }/ S1 @3 a% _7 S 容閎鼓吹清廷遣童留美tvb now,tvbnow,bttvb6 C) ?* R t" b# Q# u# ^
首先是容閎。這位1854年在耶魯大學畢業、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完成美國高等教育的留學生,其實也曾與港結緣。容閎廣東香山人,1828年生,1842年隨美國傳教士布朗(Samuel Robbins Brown)從澳門搬至香港摩利臣山的馬禮信紀念學校就讀。1846年布朗身體不適決定回美,容閎被選拔隨同赴美,1847年進麻省的孟松學校(Monson Academy)就讀,其後入耶魯。我小學在東華三院第三小學、中學在華仁書院,校園都在摩利臣山腳下,知道容閎是隔代近鄰,倒也十分高興。公仔箱論壇4 |' Z7 {7 [1 E4 x
B: C7 X y9 Q6 h0 m- _容閎回國後,深知西學對中國發展的重要,大力鼓吹清廷派遣學生到美國留學,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說服李鴻章玉成其事,從1872至1875年分四批共派出一百二十名十至十五歲的幼童到美國學習。這批幼童個個相貌堂堂,聰明溫雅,其中七成人都來自香港或附近使用粵語的珠三角,這與負責挑選的容閎本人的背景或許有關。據錢鋼、胡勁草一書所言,當年願意派子弟出國的家庭極少。香港附近地區受港影響,較為開放,容閎才在此較為成功說服幼童的家人。' S {0 U. K/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