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0-8-2 04:54 AM 編輯 ! l" _. ~ T( o; F3 u9 }
tvb now,tvbnow,bttvb4 \+ `1 ?- m$ F! X$ _ (四)小販突破市民的「中產想像」1 ` t/ @9 o6 X- F5 ]1 F, H' n
提起小販,很多人立即會想到阻塞通道、亂抛垃圾、不衛生,甚至如食環署的宣傳那樣「損害市容」。恰好是這種「中產想像」,當民主運動提出要恢復流動小販發牌時,市民會譁然,民意會一面倒地反對。但群情洶湧的時候正好是教育和帶領群眾介入空間政治,抗衡地產霸權的契機。市民的「中產想像」其實就是地產霸權的一種表現,霸權(hegemony)又可譯作統識。霸權說的不是土豪劣紳横行無忌的行徑,霸權根本就是一套統識,要人們相信事情必然是這樣或那樣子,沒有其他可能。地產霸權依恃的統識跟市民的「中產想像」異曲同工,互相呼應。當市民認定小販「損害市容」時,小販開拓的城市空間反而成了不堪入目的景觀 (eye sore),政府高官和大財團的CEO關在冷氣房裡度橋構思出來的便是值得推崇的理想成市空間。九七之後,豪宅之類的樓宇越起越多,而且遍布港九新界,無遠弗屆,除了因為地產商財雄勢大,更是因為市民的「中產價值」。當市民認定小販「損害市容」時,也會認同地產商興建的類豪宅就是他們心儀之選。這些年來,由民主黨領導的民主運動一直忽視空間政治,對地產霸權不斷坐大置若罔聞,徹底暴露民主黨吃六四老本和「為民請命」模式的嚴重局限。其實社會上早已有各路零星的人馬介入空間政治,奮勇地抗衡地產霸權;另一方面市民對地產霸權早有怨言,卻礙於上述「中產想像」,加入打壓小販的行列,變相幫助地產商除去唯一天敵。在政改中,民主黨那種沒有原則的妥協其實是抵受不了市民的「中產想像」,擔心市民對民主運動會漸漸失去信心,必須立即掙點成績沖喜。民主黨的妥協說明香港的民主運動必須突破市民的「中產想像」,小販正好是突破「中產想像」,拉濶民主政治的最佳盟友。 ; O3 A- Z- Z3 y1 L4 ^os.tvboxnow.com- N# B. ?- F$ k! u (五)小販是本土文化的生母8 Y' @/ N. c/ m, d4 Y+ t' x
「有事揾民主黨」這句口號是民主黨為「迷債」苦主奔走時打出的旗幟,「迷債事件」是民主黨「為民請命」的一次傑作,報章的政治耳語更猜測是否背後有高人指點。「為民請命」往往只能局限於某些黑白分明的議題上,小販不但不是黑白分明的議題,而且更會冒犯了市民的「中產價值」。這些年來,民主黨領導的民主運動一直受制於市民那套跟地產霸權互相呼應的「中產價值」,忽視小販,忽視壯大民主的力量必須致力促成某種跨階級聯盟。正如青年學者許煜在〈告別民主〉(《明報》2010年7月1日)中指出,「民主」一詞簡化了democracy原有的意義,應該重新沿用「德先生」或「德莫拉克西」這一五四時的稱號。許煜的主張非常有見地,民主者人民當家作主也;問題在於人民從來都不是一個利益一致、見解一致,沒有任何差異、渾然天成、有統一意志的整體。另一面,自秦始皇統一天下(不是中國)之後,人民便被想像和被指令為一個渾然天成的整體,「河蟹社會」和打壓廣州話是最新的措施。許煜提出「告別民主」,這裡還要加上告別民主黨那種自困於「為民請命」的政治運動模式。「為民請命」的前題是黑白分明,六四當然也是黑白分明;但「德莫拉克西」牽涉的是人民當中各種複雜的利益和主張,小販體現的和一般市民的「中產價值」之間的巨大落差是一例。當前香港的民主運動的當急之務是要扭轉市民那種跟地產霸權互相呼應的「中產價值」,可行的辦法就是讓市民認識小販對香港社會的貢獻。CNN日前「強力推薦」40種香港地道美食(《蘋果日報》2010年7月16日),外國記者當然不會知道40種地道美食中,起碼一半來自昔日街頭的流動熟食小販或大排檔,稱小販是本土文化的生母一點也不誇張。無論如何,明年七一遊行必須邀請小販帶備他們的生財工具列隊遊行。以後任何包圍立法會的行動也可以邀請小販擺檔,順便讓從未曾光顧街邊熟食小販的八、九十後,一嚐現時位居要職的一班五十後當年隨便走到街上花十元八塊便能吃到的地道美食。os.tvboxnow.com- F" [0 d a! r& ?0 J4 k, ]
2 b+ i* O4 v% S.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小販以自己的眼光判斷城市的那個角落適合擺賣原是拓展城市空間,擴濶空間用途的舉動,跟石峽尾七層徒置大廈的居民在走廊煮食和睡覺並無分別。在走廊煮食和睡覺當然阻塞通道,但當年沒有人介意和干涉居民「阻塞通道」;相反今日小販在街上擺賣卻被控「阻街」,而且必定被法庭判罰。當中的分別在於列斐伏爾和哈維等所說的「城市權利」(The Right to the City) 是否得以落實。〔David Harvey, “The Right to the City”, New Left Review 53, September/October 2008〕石峽尾七層徒置大廈的居民可以自行改造居住的空間,賣飛機欖的小販亦可進入大廈販賣;居民和小販都參與塑造徒置大廈的空間。相反,今日地產霸權當道,政府和地產商壟斷了城市的空間生產;打壓小販是因為小販仍胆敢挑戰政府和地產商的壟斷。從這個角度來看,恢復流動小販發牌不失為開啟「城市權利」運動的出發點。香港是一個城市,香港的民主運動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在民主黨那種糊里糊塗、渾渾噩噩的運作方式下,完全忽視城市空間政治和城市權利運動;今日,民主運動要重新出發,民主運動必須結合和倡議「城市權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