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5 c" B& ]; {# ~0 ^% r新政策未改變現行樓市格局,主要是政府對市民置業需求的研判,存在嚴重偏差,致使供應未能應付真實需求,供不應求局面持續無改變,樓市失衡依舊。" i8 ?+ [' ]0 \3 b& g9 A6 d
tvb now,tvbnow,bttvb! Z. }: U @1 ~# ~1 k
成交量不等於實際需求 6 B6 l/ x H9 Y0 n2 T1 M ( S' U1 K' w$ S( C+ c F2 i8 itvb now,tvbnow,bttvb過去20年數據說明真象+ |2 T1 { A' g. ?7 g
7 `9 ^8 K' U2 f& l. x先說需求。政府以過去10年一手私人住宅成交,平均每年為1.91萬個,視此為市民的置業需求。我們認為,政府這個數字乃基於片面數據,有誤導成分。20年來,市民對住宅的需求,有兩個數字顯示出來:(1)政府供應的居屋,由1978年居屋計劃開始,到8年前取消興建居屋,房委會共賣出了約30萬個居屋單位,即平均每年約1.2萬個;(2)發展商供應的私人住宅,1990至2004年間,每年由2萬個至3萬個不等(直至2005年以來,則持續不足2萬個,09年更不足1萬個)。這兩個數字加起來,說明每年市民消化約3萬至4萬個單位,這是過去20年,本港樓宇成交的大概情。tvb now,tvbnow,bttvb0 |/ q2 I1 \. K2 I& F/ l6 T
tvb now,tvbnow,bttvb4 w/ d1 K9 i6 W8 y
市民對住宅的需求,還有一個數字可供參考,就是過去20年,每年平均約有4萬對新人結婚,以本港流行核心家庭的趨勢,他們無論是租或是購買,對於住宅單位是一股龐大的潛在需求。展望未來,結婚和核心家庭趨勢不會改變,也就是說對住屋需求不會改變。 & A( Q; h! @5 }: ]os.tvboxnow.com* _& c/ \5 ^7 R! s3 z
政府的1.91萬個數字,僅參考最近10年的數據,明顯不夠全面,特別是這10年,本港歷經多次經濟周折和SARS7 M m' J& m! R* y( B, r& |" `
等衝擊,樓市低迷時間較多,特別是2005年以來,住宅買賣成交更是明顯下跌,例如05年不到1.6萬宗、06年不到1.4萬宗、08年更少至不到1萬宗。這些成交數字,肯定不能反映市民對住宅的真實需求。 $ `9 J3 {9 a( Y! S2 |tvb now,tvbnow,bttvb1 O" D+ C+ K" m) p3 ^5 T1 y
如果不囿於過去10年的特殊時期,從過去20年的數據,可見需求量較大;如果政府認為每年只要有1.5萬至1.8萬個私人住宅單位供應,就能夠滿足需求,肯定是誤判。如此,私人住宅樓宇供不應求,不可能遏止炒風。 8 [$ V8 c! r$ a公仔箱論壇 * F8 b" E3 N) U( V' w公仔箱論壇近日曾俊華解說政府的政策措施,也暴露另一個誤區。他說「現時有80萬至90萬市民已經置業,若推樓市,影響會很大」。當年董建華的八萬五政策,遇上金融風暴和SARS,使樓價大跌,導致逾10萬個負資產業主苦不堪言,這個慘痛教訓,確實要記取,對於樓市一應舉措,要小心翼翼,千萬不能鹵莽行事。這是市民共識。os.tvboxnow.com+ ^3 I$ ]6 W/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e! F, Q3 y% U3 u
但是,近期樓價狂,主要因為土地供應嚴重不足,扭曲了樓市(例如,去年僅得7157個住宅單位落成,遠低於需求),社會輿論要求政府切實穩定樓市,只是要求適量增加供應,使樓市能夠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又能基本滿足市民的置業安居要求。沒有人說要「推樓市」,若認為要求政府出招,就是向政府施壓「推樓市」,則肯定是錯誤理解輿論。 2 a$ X5 Z; p$ f9 G公仔箱論壇# _* w5 y! Z! i/ U, H. ?
80、90萬業主認同樓策?公仔箱論壇: H& _% x$ i+ X5 X4 _7 n( p
os.tvboxnow.com% ?/ A) s3 }5 U) s: t. b& p; L
政府應公布數據以昭公信 / m: N) h' y9 Z: c, p' P( `3 z公仔箱論壇 , i7 C! R0 Z' c7 ~我們不知道政府憑什麼把已置業的80萬至90萬市民搬出來,為其樓市政策的合理性辯護,若政府做過調查,得知市民的意向,應該公布,以之取信於民;若無以為據,則政府不應該「隨口」,借市民過橋。9 s& c' L6 H2 `9 `7 a6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