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逐漸打破美國政壇的隱形天花板,總統奧巴馬起用了朱隸文、駱家輝等五名華裔官員。但不只在聯邦政府,華人在市政上也有突破。在華人聚居的紐約市,三名華人前天(周二)在市政選舉獲勝,當選市議員,當中包括兩名港人移民陳倩雯( Margaret Chin)和顧雅明( PeterKoo)。華人大豐收,美國傳媒形容這次選舉是「亞裔參政分水嶺」。4 E, A6 l! H% o U
6 m2 k2 S! ? j" @9 O' g4 U- e公仔箱論壇+ f5 q" X5 w$ W8 U* H- V1 b
陳倩雯 . \5 S8 v# c1 z7 @0 P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9 S( h, Q# W6 I, p' c3 v- M tvb now,tvbnow,bttvb# ]7 b2 ^8 p/ f5 O/ J
顧雅明 & C* l* Q' o% J' k公仔箱論壇+ H) L9 G6 j& C' I( Q; v' _; P
「這是改變歷史的一刻」56歲的陳倩雯,在唐人街所屬的第一選區出戰,點算了八成選票的結果顯示,她得票率達87%,篤定高票成為唐人街首位華裔議員,更是紐約巿議會首位女華裔議員。她的宣傳主任黃華清說:「等了160年,這是改變歷史的一刻。」陳倩雯的當選,代表了一個香港移民奮鬥故事。故事始於半個世紀以前,她爸爸離鄉別井到了哥倫比亞,再偷渡美國,在紐約市餐館做黑工,想盡辦法拿得居留權, 1963年申請家人移民獲批,就將陳倩雯等五個在港孩子接到美國,那年陳倩雯只有9歲。爸爸現已逝世多年,陳倩雯仍很懷念他,常常想起他做的蝦餃,「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身高僅 4呎 11吋的陳倩雯,遺傳了父親的堅毅。她競選公職20年,屢敗屢戰,單是參選紐約巿議員已失敗了三次,分別是 1991年、 1993年和2001年。她不視落選為失敗,反而當成學習經驗,還有她成功爭取選票由只有英語變成中英對照。她說:「這次花了近兩年時間準備,很高興最後有好結果。」成功背後也有一個男人。選戰方酣,她丈夫董學斌默默支持,扛起煮飯、炒菜、洗衣等大小家務。她禁不住讚丈夫說:「我要多謝他,他告訴我,想參選就要專心,乾脆辭掉工作。」她兩年前就辭去亞洲人平等會的工作,專心拉票,終圓美國夢。在紐約市另一華人聚居地法拉盛( Flushing)第20選區,代表共和黨出戰的顧雅明,險勝民主黨對手周燕霞近3%,成為共和黨首位紐約華裔巿議員。他說,參選「不是為了成為甚麼人,而是要為民眾做事情」,揚言積極推出給中產減稅。他1952年生於上海,三個月大時隨父母移居香港, 17歲移民美國,在新墨西哥大學讀藥學系,1991年在法拉盛開第一間安康寧大藥房,現已有五間分店。 `7 t4 q' T& v
os.tvboxnow.com8 T2 q8 {6 ]& ]9 P, q4 l tvb now,tvbnow,bttvb$ A; i# Q( i" [( I' l
屢敗屢戰的陳倩雯(前)今次終於當選,與支持者一起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