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H6 W7 x1 g4 s; Uos.tvboxnow.com% m0 H7 A" ^, `5 a, e
前天拙文末段說:「如果當年我們有現在年輕人這樣的勇氣,香港不會變成這樣。」也許需要回顧一下,「當年」是指甚麼時候?那時是怎樣的社會氣候使我們沒有現在年輕人的勇氣?tvb now,tvbnow,bttvb# {/ _: X% y y& ?9 p3 J; F
/ K' }8 K2 e% b' z( ~8 `4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我指的當年,是1984(奧威爾以這個年份為小說名是巧合嗎?)。那一年的4月20日,英國外相賀維在香港宣佈放棄1997年以後對香港的主權與治權。從這一刻,到同年9月26日,中英雙方草簽《中英聯合聲明》,這幾個月就是我所指的「當年」。如果在那幾個月裏,香港有現在反送中那樣大規模的民意反彈,引起像現在那樣廣泛的國際關注,很難說英國在香港民眾和國際壓力下不會重新檢視放棄香港的立場,即使不改變,至少也會提高對中國的要價,比如達致在97前就在香港實現完全民主的機制,以及設定更有效的對97後香港自治的國際監督。但那時的香港人並沒有展現這樣強的反對英國出賣香港人的意志。os.tvboxnow.com7 o* J2 |$ {2 U,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