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時事討論] 世道人生:那些年,那些事(李怡) - 李怡 [打印本頁]

作者: itsctsu    時間: 2019-4-11 01:30 PM     標題: 世道人生:那些年,那些事(李怡) - 李怡


% E8 k3 F* [# w+ n* `( l# tos.tvboxnow.com
# V* ?! y  r6 G! t. E+ V9 Z公仔箱論壇香港自開埠成為英國殖民地以來,就是處於中國大陸邊緣的華人社會中最接近西方文化之地。1923年,孫中山在香港演講時說,他早年的革命思想都源自香港。中國革命者、改革者、進步文化人一直以香港作避難所和尋求資源的寶地。在中國大陸不斷清洗中華傳統文化的長期過程中,香港雖受西方文化洗禮,卻保留了中華傳統習俗和一些人文價值。os.tvboxnow.com$ W7 Q" d. r" c$ w3 U# |2 K4 B
os.tvboxnow.com/ f6 R; u  {* t7 ^0 a- Z
晚清以來許多文化人都到過香港,但最大批來港的時期,一是1937年抗戰開始後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這一段,許多文化人避難香港,再迂迴去大陸的後方參加抗戰;另一是在戰後到1949年中共建政前,大批文化人為避內戰戰火也聚集香港。前一個時期他們大概只是過客,雁過少有留聲留痕。後一個時期南來文化人倒是留下些痕迹。我出道的上海書局,有一套小學語文、算術、常識、公民教科書,當時廣被香港的小學採用,是上海書局的主要收入來源。而這套書,就是1949年前,南來的作家、教育家孫起孟、宋雲彬、葉聖陶等編寫的。當然,我在上海書局時,他們已回大陸去了。公仔箱論壇, h5 [* c0 N3 X! Q; i& X9 {) L

  ?, m4 C4 i; C5 i公仔箱論壇不過,南遷的《大公報》卻留下一批極有份量的編輯和寫作人,時有《大公報》十才子之美譽,李俠文、李宗瀛、陳凡、羅孚、金庸、梁羽生、高朗、趙澤隆等都屬才子之列,衍生的《新晚報》也寫手雲聚。這兩份報紙的報道、評論、標題、副刊的水準堪稱一流。我從1950年的中學時代一直到70年代都是《大公報》的忠實讀者。開始投稿在《文匯報》的文藝周刊,這周刊也是借調《大公報》的羅孚去主編的。1970年我創辦《七十年代》月刊,啟動的作者群也在《大公報》的才子中約稿。因此,在我青年時代的閱讀和寫作成長中,《大公報》是重要一環。20多年前,我同陳凡、李俠文仍有通電話和偶而見面,這兩位在《大公報》中過了一生並以此為榮的著名報人,晚年都說,《大公報》現在是甚麼報紙他們不評斷,但總之已經不是他們服務的《大公報》了。
$ p. j* V3 I  e2 J( I1 S; G$ ?1 {! D9 G, [- X  R- y1 P9 c
二戰後的香港,是形形色色的報紙出得最多的時代。報紙以港聞、娛樂、狗馬、副刊為號召,湧現了許多精采的副刊寫作者,有本土的,有南來的,他們以寫稿為業,多寫連載小說,有的日寫一兩萬字,不留底稿,不剪存,不出書,但文字水準都很高,著名作家有高雄、王季友、馮鳳三等,我從閱讀這些副刊文章中,獲益匪淺。4 b$ z5 D' F4 t: B
os.tvboxnow.com* |( s# g! g* h
中共建政後,在一黨專政的收編之下,許多作家和文化人若不退化成「歌德派」(歌功頌德),就在壓制下變得思想枯竭了。不過,當控制稍稍放鬆時,自由思想就綻放出來,就像寒冬中突然有一天回暖,枯枝就爭分奪秒地冒出新芽一樣。在1957年反右運動前宣稱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時期,以及大躍進失敗後從1962到1966年發動文革前,這兩個時期大陸的自由思想和批判社會現實的文藝作品放出異彩,那時我大量閱讀大陸出版的刊物,尤其是文學刊物,深被一些大膽揭露醜惡現實的作品感動。獨立思考、批判現實、干預生活這些觀念注入我的思想深層,可能成為我後來覺醒的基礎。tvb now,tvbnow,bttvb% Z3 j7 S+ [% N' A
os.tvboxnow.com, f# D. k' X# j6 I
李怡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os.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