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新加坡]
漢劇儒曲雅調本地近無人傳唱
[打印本頁]
作者:
qqonqq
時間:
2017-10-31 08:03 AM
標題:
漢劇儒曲雅調本地近無人傳唱
我國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機勃勃,能繼續傳承與發展,例如源自泉州地區的活化石南音。但是也有些則陷入瀕臨絕蹟的困境,例如目前已幾乎銷聲匿蹟的潮州外江戲(後稱漢劇)。
tvb now,tvbnow,bttvb& p; O5 T8 B F# V, b
以傳承南音為宗旨,創立於1941年的湘靈音樂社,兩個星期前成功舉辦了常年籌款活動南音感官別宴《新不了情》,之前在國慶日當天演出《九歌·意象》,兩項活動獲得觀眾好評,也顯示湘靈所傳承的本土化南音生機勃勃。
公仔箱論壇& w9 n' n* k/ ^! ~' u- V* E
不過湘靈音樂社副社長王碧玉(51歲)坦言,要傳承古老南音並不容易,他們必須絞盡腦汁、挖空心思,不斷為這種古老藝術注入創意和新元素,這樣才能吸引年輕人學習南音,同時留住觀眾群。
5 g0 S# M+ i; d4 i8 c s8 i1 X" R, e- bos.tvboxnow.com
被早期儒商視為高雅藝術的漢劇,處境與南音剛好相反,這一傳統曲藝目前已陷入瀕危狀態。本地早期潮商曾經很熱衷於這種以中州官話演繹,用皮黃唱出的“外江戲”,紛紛設立儒樂社來研究和傳唱漢劇,還灌錄了上百張漢劇或漢樂唱片,但是漢劇在上世紀80年代就從本地舞台上消失,玩漢樂和唱漢調的人寥寥無幾。
公仔箱論壇: f: K! d- i! g! Q' E/ I: |( o
1980年代最後一次公演
戲曲學院前院長陳有才(58歲)和妻子蔡瑞芳可能是目前唯一能示範外江戲唱段的本地人。這對夫婦在1980年前後同麗的呼聲廣播員張昭英在維多利亞劇院搭檔演出漢劇。陳有才當時和張昭英一起演《大別窯》,蔡瑞芳演《拾玉鐲》,在那之後,本地團體沒再上演漢劇。
* Y9 w, m" f; M! c, j0 ^( n) E
廣東漢劇院1983年來新演出後,漢劇便從本地的舞台上消失,直到南華儒劇社兩星期前邀請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及廣東潮劇院到本地同台演出。陳有才說,本地潮劇團過去有個傳統,演潮劇前先演一小段漢劇,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一傳統還保留著。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Y0 a$ H* I S& P# \
南華儒劇社藝術指導方玉麟(55歲)雖從事潮劇,卻研究過漢劇的歷史。他年輕時曾參加餘娛儒樂社。餘娛是本地歷史最悠久,也是最早推崇漢劇的團體。
: t4 d! ~2 \5 X( Q
方玉麟說,漢劇最早叫漢調,漢調由西皮(源自西北梆子)和二黃(源自湖北宜黃和陂黃)組成,又稱皮黃。清朝時,漢調到了安徽形成徽戲,一些徽班向南發展來到廣東惠州、潮汕、梅縣和閩西龍巖等地,在潮汕地區被稱為“外江戲”。
" B+ c6 V! U7 [% w. l
上世紀30年代初到50年代末是新加坡漢劇最活躍的時期,當時本地有五個漢劇團體。最早是創立於1912年的餘娛儒樂社,之後是成立於1929年的客屬總會儒樂部和六一儒樂社,陶融儒樂社和星華儒樂社分別成立於1931年和1935年。
5 t( n' I# j! S T
方玉麟說,清末民初,潮汕地區有四個著名外江戲班,分別是新天彩(潮州)、老三多(朝陽)、榮天彩(普寧)和老福順(揭陽),這些戲班到過上海、泰國、台灣和新加坡演出。不過老三多1920年代末到本地演出時便因經營不善解散,客屬當時買下其戲箱行頭,成立儒樂部,一些藝人也留下來教外江戲。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u3 }( ]9 |7 K
外江戲因潮劇的崛起在1930年代開始沒落時,很多來自大埔、豐順、梅縣的藝人回到自己的家鄉,把外江戲變成客家大戲,形成廣東漢劇。外江戲因此變成漢劇。
! [( [4 Z5 w! _! Mos.tvboxnow.com
5 `& g! n* k9 e$ F) gos.tvboxnow.com
, ?# ?" I$ n7 C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os.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