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電/近日,江西廣東已確定今年高校執行新學費標準,內蒙和海南已召開聽證會並通過高校調價方案。2014年,10餘省份相繼調整公辦高校學費。時隔兩年,或迎來新一輪高校學費漲價。 ' p' c- W: w. C: c公仔箱論壇$ k7 H U: }. Q5 j" w1 Q" C
為了抑制高校學費快速上漲的勢頭,從2001年到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每年都下發通知,強調“高校的學費和住宿費標準要穩定在2000年的水平上,不得提高”。2007年,國務院專門發文明確要求,“今後5年各級各類學校的學費、住宿費標準不得高於2006年秋季相關標準”。這就是我國的高校學費限漲令,這一限漲令到2012年到期。而從2013開始,在限漲令到期後,各地就陸續傳來學費上漲的消息。從高校辦學成本增長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攤理論看,隨著辦學成本增長,高校學費當然有必要上漲。但是,高校確定學費標準,必須解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科學、透明核算高校的學生人均培養成本,二是結合人均可支配收入,明確規定受教育者分攤成本的比例。事實上,我國高校當初學費上漲遭遇質疑,就因為這兩方面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是一筆糊塗賬,而時過10多年之後,這兩個問題,依舊沒得到解決,於是這一輪上漲學費,又遭遇爭議與質疑。 & }4 |' B; T% O: T; e/ N) L. p3 a
, b5 c& M0 S, ?* [# L 2006年教育部就宣布,當年將出台高校生均成本核定辦法,但高校生均成本核定辦法至今沒向社會公布。近年來,各地在上漲學費時,都公布當地測算的高校生均成本,但這首先是當地高校的整體生均成本,而不是具體到每所學校的生均培養成本,眾所周知,不同學校的生均培養成本是不同的;其次,各地在測算生均成本時,是對目前所有辦學開銷的匯總,再平均到每個學生頭上,可問題是學校有的開銷,算為生均培養成本並不合理,比如學校龐大的行政隊伍的開銷。行政機構過於龐大,不但人浮於事,還影響正常的教育教學;還有大量用於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的開支,以及貌似和學術人才培養有關,卻根本沒有多大推動作用的開支。在核算生均成本時,這些開銷就應該剝離。但由於目前核算生均成本,就由行政部門主導,師生並無權參與,因此,核算的過程並不透明。 tvb now,tvbnow,bttvb# V$ ]4 N- n1 N" B& Q+ c3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