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中國內地] 傳承祭祖文化 「感恩」解隱憂 [打印本頁]

作者: serrurier    時間: 2016-4-5 12:47 AM     標題: 傳承祭祖文化 「感恩」解隱憂

傳承祭祖文化 「感恩」解隱憂
8 [7 g7 e# B* V
/ j7 @  T7 T3 P,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公仔箱論壇, H5 z7 _/ W3 D1 X. N: G
回鄉祭祖的海外華人華僑發現,近年來大陸清明節祭祖人群的年齡結構不斷趨於「老齡化」。清明節祭祖文化的傳承會否日趨式微?已經越來越引起華人社會關注。
9 g' x: N, X+ D4 o0 r" _, ?/ l" nos.tvboxnow.com公仔箱論壇1 L$ w+ p  g0 P' a; x: P8 u
從一些大陸媒體就此所作的一些社會民調來看,所謂趨於「老齡化」,指祭祖人群中的青少年和兒童人數比例越來越少。祭祖人群的「老齡化」,是社會人群「老齡化」的必然反映。自從大陸實行「計劃生育」,家庭萎縮,迄今成員人數呈現「四二一」的「倒金字塔」結構,即通常一對年輕夫婦上有「四老」下有「一小」,即便開放「二孩」政策,短期內仍然難以扭轉「人丁單薄」的局面。

: g  r  M7 t  _- q
$ D9 A& j; u$ p) N" e3 ^tvb now,tvbnow,bttvb
至於接受民調的青少年,則有將近一半比例,託辭「功課忙」、「要上班」、「祭祖單調乏味,不如遊玩」等等;有些家長亦放任孩子自主選擇。有不少人越來越憂慮:家庭或者家族祭祖的「接力棒」萬一失傳,難保家庭和家族香火會否中斷,甚至由此推論,會否導致民族傳統文化血脈斷流?如何才能使清明節祭祖文化傳統繼續在流傳中演化、在演化中流傳?
4 e( f( {  X) o3 u9 a$ ]

( e  `- e3 Y* L  d$ n
這些憂慮不能不引起重視。但凡文化傳承,都必須依靠後人來傳承;但凡後人接力,都往往需要藉助傳統節日的儀式感,來不斷強化敬畏感。孔子說,「祭如在」,即祭祀時要視作逝者在場,要肅穆敬重。清明節祭祖,就是要通過營造與祖先對話的莊嚴祭祀儀式,通過緬懷先人,感恩祖先功德,對家族子孫進行生命倫理教育,激勵他們「追遠慎終」,立志光宗耀祖。

9 J+ E! ]* f1 X7 u
7 a, [) r% p2 O! q' \8 j5 Y3 T
不過,祭祖儀式亦必不可免地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大陸的許多地方由於推行了殯葬改革,土葬讓位於火葬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人們亦逐漸由拜山掃墓,改為集中在殯儀館劃定的祭拜區祭祖。由於人口全球大流動等原因,許多人不能在清明節趕回鄉掃墓,亦相應出現委託他人代為掃墓,或者網上祭祀等等新的祭拜形式。

8 x% a/ W, A+ o1 atvb now,tvbnow,bttvb5 j1 Y1 V3 b2 I* s
顯而易見,在殯儀館劃定的祭拜區祭祖,場面壯觀,有助於增強儀式感,但是人滿為患一桌難求,亦有失清明拜山的郊遊賞春優勢。曾經試行的「撒骨灰到大海」形式,由於缺乏傳統的「墓碑」標誌,不便祭祀,並沒有得到更普遍的認可。「埋骨灰植樹」形式,便於家庭或者家族聚會拜祭,但由於在交通相對便利的林地埋骨灰易被征地遷移;而可望較長時期不受征地影響的林地又往往位置過於偏僻,前往拜山更加耗時費力……總之,大陸的一些探索性做法,目前仍然存在某些不足。

9 m' E# `' `  W3 D7 {4 _
2 @) S' L% B% z公仔箱論壇
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條件?又如何更好地傳承清明節祭祖文化遺產?有不少學者認為,儘管形式可變,但是清明節祭祖文化的核心內容不可變,甚至不容淡化。否則,清明祭祖就將徒有形式,實則「魂不附體」。清明祭祖儀式「魂」在何處?近代史上推動「戊戌變法」的主角之一梁啓超曾經認為,「中國的一切文化都建立在感恩的基礎上」。顯然,「感恩」也正是祭祖文化的核心。
: x( I" Q3 A: a! V$ ?
4 Q  U8 c, e) ~3 M' T6 Q
因此,化解清明節祭祖形式的困境,需要從強化日常的感恩教育來著手。即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等不同渠道,潛移默化地向後人傳輸感恩文化的精髓,使之從幼齡起,就逐漸形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哪怕遠走天涯海角,也會像蒲公英散布種子一樣,將華人社會「追遠慎終」和「感恩反哺」的倫理精神代代相傳,傳播天下。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os.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