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與不朽os.tvboxnow.com* u% T4 Q6 i ^3 o/ H7 q/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 ]2 E. v; i
古今中外,討論人生問題,似乎有兩個大理論是多少相同的。一是無我,一是不朽。初看若相衝突,既要無我,如何又說不朽。但細辨實相一致,正因為無我,所以才不朽。2 V/ d' \' k0 N3 r) X8 D
0 |+ ?( o4 d, w- V" Z其次說到集團社群生活,如我的家庭,我的學校,我的鄉里,我的國家,說來都是我的,其實也都不是我的。單就家庭論,以前是大家庭制,現下是小家庭制。以前有一夫多妻,現在是一夫一妻。以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現在是自由戀愛。以前的父母兄弟婆媳妯娌之間的種種關係,現下都變了,試問是由於我的意見而變的嗎?還不是先有了那樣的家庭才把我裝進去,正猶先有了那雙皮鞋讓我穿上腳一般,並非由我來創造那樣的家庭,這又如何說是我的呢?我的家庭還不是和你的家庭一般,正猶如我的皮鞋也和你的皮鞋一般,反正都在皮鞋鋪裡買來,並不由你我自己作主。家庭組織乃至學校國家一切組織,也何嘗由我作主,由我設計的呢?他們還是先我而存在,超然獨立於我之外,並不與我同盡,外面早有了這一套,無端把我填進去。所以說我是被穿上這雙皮鞋的,我是被生在這個家庭的,同樣,我是他的,他不是我的。 - \3 y8 L' x2 D/ D3 a* W公仔箱論壇 * G. c9 F, K7 i" O% Z3 E再說到內心精神生活,像我的愛好,我的信仰,我的思想等。我喜歡音樂戲劇,我喜歡聽梅蘭芳的唱,其實這又何嘗是我的愛好呢?先有了梅蘭芳的唱之一種愛好,而把我裝進去,梅蘭芳的唱,也還如皮鞋鋪裡一雙鞋,並不由我的愛好而有,也並不會缺了我的愛好而便沒有。我愛好杜工部詩,我信仰耶穌教,都是一般。世上先有了對杜工部詩的愛好,先有了對耶穌教的信仰,而我被加進了。豈止耶穌教不能說是我的信仰,而且也不好便說這是耶穌的信仰。若你仔細分析耶穌的信仰,其實在耶穌之前已有了,在耶穌之後也仍有,耶穌也不能說那些只是我的信仰。任何一個人的思想,嚴格講來,不能說是“他的”思想。那裡有一個人會獨自有他的“我的思想”的呢?因此嚴格地說,天地間絶沒有真正的“我的思想”,因此也就沒有“我的”,也便沒有“我”。 0 S/ l5 {5 O3 U+ }7 l. i. G! o9 r: pos.tvboxnow.com( N! U0 k% F' X7 n% K5 N' N
有人說,人生如演劇,這話也有幾分真理。劇本是現成的,你只袍笏登場,只扮演那劇中一個角色。扮演角色的人換了,那劇本還是照常上演。當我生來此世,一切穿的吃的住的行的,家庭,國家,社會,藝術愛好,宗教信仰,哲理思維,如一本劇本般,先存在了,我只挑了生旦醜淨中一個角色參加表演,待我退場了,換上另一個角色,那劇本依然在表演。凡你當場所表演的,你哪能認真說是我呢?你當場的一切言語動作,歌哭悲懼,哪能認真說是我的呢?所以演劇的人生觀,卻比較接近於無我的人生觀。& }- g: Z4 c, h" Q
+ Z8 c7 Z# |! O4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但如何又說不朽呢?這一切已在上面說過,凡屬超我而存在,外於我而獨立,不與我而俱盡的,那都是不朽。所以你若參加穿皮鞋,並沒有參加了不朽的人生,只有參加做皮鞋的比較是不朽。 ! D$ y3 |1 k' n0 r! \公仔箱論壇+ u7 _& `* Q6 `* B2 G
參加住屋,不如參加造屋。參加聽戲,不如參加演戲,更不如參加編劇與作曲。人生和演劇畢竟不同,因人生同時是劇員,而同時又是編劇者作曲人。一方無我,一方卻是不朽。一般人都相信,人死了,靈魂還存在,這是不朽。中國古人卻說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凡屬德功言,都成為社群之共同的,超小我而獨立存在,有其客觀的發展。我們也可說,這正是死者的靈魂,在這上面依附存在而表現了。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4-4 01:14 AM
成色與分兩: x& X, C$ Y* B1 [) D8 O( {
. H+ b3 R5 k+ H* \ G- J7 ]os.tvboxnow.com陽明良知之學,本自明白易簡,只為墮入心本體的探索中,遂又轉到了渺茫虛空的路上去。陽明自己說:“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耳無體,以萬物之聲為體。鼻無體,以萬物之臭為體。口無體,以萬物之味為體。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可見是要尋求心體,只在天地萬物感應是非上尋,哪有關門獨坐,隔絶了萬物感應,來探索心體的。江右聶雙江羅念庵主張歸寂守靜,縱說可以挽救王學之流弊,但江右之學本身也仍然有流弊。錢緒山王龍溪親炙陽明最久,他們對江右立說,多持異議。緒山說:“斑垢駁雜,可以積在鏡上,而加磨去之功。良知虛靈非物,斑垢駁雜停於何所。磨之之功又於何所?今所指吾心之斑垢駁雜,乃是氣拘物蔽,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後有。如何又於未涉人情事物之感之前,而先加致之之功?”又說:“明不可先有色,聰不可先有聲。目無一色,故能盡萬物之色。耳無一聲,故能盡萬物之聲。心無一善,故能盡天下萬事之善。今人乍見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是謂善矣。然未見孺子之前,豈先加講求之功,預有此善以為之則?抑虛靈觸發,其機自不能己。先師曰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正對後世格物窮理之學為先有乎善者立言。”又說;“未發寂然之體,未嘗離家國天下之感,而別有一物在其中,即家國天下之感之中而未發寂然者在焉。離已發求未發,必不可得。久之則養成一種枯寂之病,認虛景為實得,擬知見為性真。”這些話,皆極透徹。我們正該從兩面鑒定衡平地來會合而善觀之始得。後來梨洲偏說江右得陽明真傳,緒山龍溪在師門宗旨,不能無毫釐之差,此因後來偽良知現成良知太流行,故他說來,要偏向一面耳。 % }& L- g) ~9 s' @4 r A, y/ h; @+ L+ j- |' H7 P* F# b) L公仔箱論壇何以陽明學會流入偽良知現成良知接近狂禪的一路,又何以要產生出江右一派歸寂主靜來探索心體之說作矯挽,這裡至少有一層理由,不妨略述。陽明原來有成色和分兩的辯論,去人欲,存天理,猶煉金而求其足色。是你自知是,非你自知非,你只致你良知,是的便行,非的便去,這是愚夫愚婦與知與能的。但到此只是幾錢幾分的黃金,成色雖足,分兩卻輕。堯舜孔孟,究竟不僅成色純,還是分兩重。即如陽明《拔本塞源論》裡所說,如稷勤稼,契善教,夔司樂,夷通禮。到底那些聖人不僅是成色純了,同時還是分兩重,稼吧,教吧,樂吧,禮吧,那些都是分兩邊事,不是成色邊事。孟子說:“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我們若說心事合一,又如何只求大人之心,不問大人之事呢?堯舜著意在治天下,稷契夔夷著意在稼教禮樂,成色因專一而純了,分兩也因專一而重。故良知之學,第一固在鍛鍊成色,這個鍛鍊,應該明白簡易,愚婦愚夫與知與能,陽明《傳習錄》裡,多半是說的這一類。至於羅念庵聶雙江守靜歸寂,發悟心體,這卻不是愚夫愚婦所知所能。緒山《答念庵書》說:“凡為愚夫愚婦立法者,皆聖人之言也。為聖人說道妙發性真者,非聖人之言。”依照緒山此說,陽明說話本為愚夫愚婦立法。而學陽明的人,心裡卻早有一傾向,他們並不甘為愚夫愚婦,他們都想成大聖大賢。若要成大聖大賢,固須從鍛鍊成色,不失為一愚夫愚婦做起,但亦不該只問成色,只在愚夫愚婦境界。他還須注意到孟子所謂的大人之事。不應盡說只是灑掃應對,便可直上達天德。何況連灑掃應對都懶,卻來閉門獨坐,守靜歸寂。孔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天下哪有不忠不信的聖賢,但只是忠信,則十室之邑有之,雖是黃金,成色非不足,分兩究嫌輕。稷契夔夷是以忠信孝悌之心來做稼教禮樂之事。你盡學稼教禮樂,反而離了忠信孝悌,盡想學大聖大賢,反而違離了愚夫愚婦,固不是。但也不該老在成色上學聖賢,只講忠信孝悌,不問稼教禮樂。於是高明豁達的不免要張皇做作,走上偽良知狂禪的路。沉潛謹厚的,便反過身來走江右路子。其實聖賢路程並不如此。若以愚夫愚婦與知與能者亦為聖賢,則愚夫愚婦之忠信孝悌,成色十足,是一個起碼聖賢。堯舜孔孟稷契夔夷份量重的,是傑出的聖賢,透格的聖賢。你若不甘做起碼聖賢,而定要做透格聖賢,還得於成色分兩上一併用心。 # p! p% `+ v$ G) c$ v0 J. Uos.tvboxnow.com 7 \6 A8 n9 e# t. U$ t;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於此便聯想到朱子。朱子(答林擇之)曾說過:“疑古人先從小學中涵養成就,所以大學之道,只從格物做起。今人從前無此工夫,但見大學以格物為先,便欲只以思慮知識求之,更不於操存處用力。縱使窺測得十分,亦無實地可據。”可見朱子說格物窮理,只是大學始教。大學以前還有一段小學,則須用涵養工夫,使在心地上識得一端緒,再從而窮格。若會通於我上面所說,做起碼聖人是小學工夫,做傑出透格聖人是大學工夫。先求成色之純,再論分兩之重,這兩者自然要一以貫之,合外內,徹終始。稷勤稼,因其性近稼,契司教,因其性近教,斷不能只求增分兩,而反把成色弄雜了。但亦不能只論成色,不問分兩。巨屨小屨同價,硬說百兩一錢,同樣是黃金,卻不說那塊黃金只重一錢,那塊黃金則重百兩。如是言之,則陽明良知學,實在也只是一種小學,即小人之學。用今語釋之,是一種平民大眾的普通學。先教平民大眾都能做一個起碼聖人。從此再進一步,晦翁的格物窮理之學,始是大學,即大人之學。用今語釋之,乃是社會上一種領袖人才的專門學。這種學問還是要在心地上築起,也還是要在心地上歸宿。換言之,分兩盡增,成色絶不可雜。可惜陽明在《拔本塞源論》以後,沒有發揮到這一處來。而浙中大弟子龍溪緒山諸人,雖則反對江右之歸寂主靜,但永遠在成色上著眼,硬要在起碼聖人的身上裝點出一個超格聖人來。這也可說是宋明理學家六七百年來一種相沿宿疾,總是看不起子路子貢冉有公西華,一心只想學顏淵仲弓。他們雖也說即事即心,卻不知擇術,便盡在眼前日常瑣碎上用功。一轉便轉入渺茫處。陽明講良知,骨子裡便藏有此病。這裡面卻深染有佛教遺毒。若單就此點論,學晦翁的倘專注意在大學格物上,忘卻了小學涵養工夫,則晦翁陽明,便成了五十步與百步,自然更不必論浙中與江右了。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4-4 01:14 AM
道與命os.tvboxnow.com! _ c: J, W* P. s5 t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3 Y* ?4 Z) `3 L& V; B9 I& ]
萬物何從來,於是有上帝。死生無常,於是有靈魂。萬物變幻不實,於是在現象之後有本體。此三種見解,不曉得侵入了幾廣的思想界,又不知發生了幾多的影響。但上帝吧!靈魂吧!本體吧!究竟還是絶難證驗。於是有人要求擺脫此三種見解,而卻又赤裸裸地墮入唯物觀念了。要反對唯物論,又來了唯心論。所謂唯心論,還是與上帝靈魂與本體三者差不多。tvb now,tvbnow,bttvb' C& R j6 O4 E g3 f% v4 i0 \
tvb now,tvbnow,bttvb4 W E4 s9 w4 p/ \1 ^& X, a5 m
中國思想不重在主張上帝、靈魂和本體,但亦不陷入唯物與唯心之爭。本來唯心唯物是對立並起的兩種見解。中國思想既沒有主張唯物的,自然也就沒有主張唯心的。究竟中國思想界向來對宇宙萬物又是如何般的看法呢?似乎向來中國人思想並不注重在探討宇宙之本質及其原始等,而只重在宇宙內當前可見之一切事像上。認為宇宙萬物只是一事,徹始徹終,其實是無始無終,只是一事。這又是何等的事呢?中國思想界則稱之曰動。宇宙萬物,實無宇宙萬物,只是一動。此動又稱曰易。易即是變化,即是動。宇宙萬物,徹頭徹尾,就可見之事像論,則只是一變動,只是一易。這一變動便是有為。但此有為卻是莫之為而為,因此並不堅持上帝創物之說。而且此一變動,又像是無所為而為。故中國人思想,更不去推求宇宙萬物之目的,及其終極向刀往,與終極歸宿。只說宇宙創始便是一動,歸宿還只是一動,此動又謂之易。此種動與易,則只是一現象。現象背後是否另有本體,中國人便不再注意了。如此可說即現象即本體。此一變動中國人又稱之為造化。此造化兩字又可分析言之。我們也可說,造是自無造有,化是自有化無。同時在造,即是同時在化,同時在化,亦即同時在造。現象後面不論本體,生命後面不論靈魂。因此在中國思想裡,也不堅拒上帝靈魂與本體之說,只認為此三者,如已內在於一切事像之中了。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5 ?# w& d2 C) b7 u: d1 F. k
' | M) O [; m' d6 S) o/ n6 P$ r* Z何以不說中國思想是唯物的呢?因為中國思想裡已把一切物的個別觀把來融化了,泯滅了,只存有一動。這一動,便把有生命界與無生命界融成一片了。任你有生也好,無生也好,都只是一動,都不能跳出動的範圍。如此則沒有所謂死生,所以說死生猶晝夜,因晝夜也都在一動的過程中。如此亦復無物我天人之別,因物我天人,也已盡融入此一動的概念之中了。此一動亦可稱為道,道是無乎不在,而又變動不居的。道即物即靈,即天即人,即現象即本體,上帝和靈魂和本體的觀念盡在此道的觀念中消散了,再沒有他們分別存在之嚴重價值了。tvb now,tvbnow,bttvb: z+ P% b. `; b- V
禮與法公仔箱論壇! \8 S7 M' b% a% T$ @. l
7 Z! F5 v: ]. t
禮治和法治,見稱為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的兩大潮流。依照中國國情而論,中國是一大農國,以一個中央政府統治若大一個國家,應該有一種普遍而公平的法律,才能將全國各地攝合在一起。而且農業社會比較穩定,不多變動,那一種法律,因而也必得有其持久性以相適應,因此中國政治從其客觀要求論,實在最易走上一條法治的路,用一種統一而持久性的法律來維繫政治。但中國思想界卻總是歌詠禮治,排擊法治。尤其是儒家可為代表。這裡面也有一番理由。 4 E. n" W( ]& H9 g公仔箱論壇' N4 e% Y4 H. A# J2 \) C
比較而言,禮之外面像是等級的,其實卻是平等的。法之外面像是平等的,其實則是等級的。禮是導人走向自由的,而法則是束縛限制人的行為的。禮是一種社會性的,而法則是一種政治性的。禮是由社會上推之於政府的,而法則是由政府而下行之於社會的。無論如何,禮必然承認有對方,而且其對對方又多少必有一些敬意的。法則只論法,不論人。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那曾來考慮到被罰者。因此禮是私人相互間事,而法則是用來統治群眾的。禮治精神須寄放在社會各個人身上,保留著各個人之平等與自由,而趨向於一種鬆弛散漫的局面。法治精神則要寄放在國家政府,以權力為中心,而削弱限制各個人之自由,而趨向於一種強力的制裁的。中國人傳統提倡禮治,因此社會鬆弛散漫。不是自由太少,而是自由太多。政治只成為一個空架子,對社會並沒有一種強力與束縛,往往不能領導全國積極向某一目標而前進。 : D8 s) ?! q4 d% i1 ]: \3 Z/ R3 Nos.tvboxnow.com! J. s1 J; u; Z W+ T% K
深一層言之,法的重要性,在保護人之權利。而禮之重要性,則在導達人之情感。權利是物質上的,而情感則是性靈上的。人類相處,不能保衛其各自物質上之權利,固是可憂,然而不能導達其相互間之情感到一恰好的地位,尤屬可悲。權利是對峙的,而情感則是交流的。惟其是對峙的,所以可保衛,也可奪取。惟其是交流的,所以當導達,又當融通。因而禮常是軟性的,而法則常是硬性的。中國社會沉浸在此尚禮的風氣中,一切講交情,講通融,像是缺乏力量。但弱者在其間,卻多迴旋轉身之餘地,因此一切可以滑溜前進,輕鬆轉變。若在尚法的社會,遇到權利相衝突的當口,法律雖為保護權利而設,但既是雙方權利相衝突了,保護了甲方,便不能同時保護到乙方。若乙方硬要維持乙方的權利,而不能乞援於法律,便只有要求法律之改制,法律操握在政府,若要改製法律,便只有推翻政府,來另創政府。因此尚法的社會,在其演進途程中,常不免有革命,尚禮的社會,則將無法革命,而亦不需革命。因此尚法的社會常易有劇變,而尚禮的社會,則無法來一個劇變,而且也不需要劇變。中國社會比較建立其基礎在農業經濟上,本不必有劇變,而且在大一統政府之下,劇變也是害多而利少。中國人寧願軟性的尚禮,不肯硬性的尚法,在這方面,不失為一種優深思遠。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w& N j. Y$ i; O5 R
. r% t/ H: P0 {+ i$ p$ ?' S本來政治最多是件次好的事。人類不能沒有社會,但不一定不能沒有政治。人類是為了有社會而始須有政治的,並不是為了有政治而始須有社會的。法律只是政治方面的事,更其是最多也不能超過次好的。若使能有一個操握得權力最少量的政府,能有一個政治居在最輕地位的社會,那豈不更合理想嗎?是否更理想的社會,將是一個無政府的社會呢?此層姑勿深論。但中國的禮治思想,總像是朝著這一理想的方向而邁進。至少是想把政治融入進社會,不是把社會來統制於一政府。現在人痛恨中國政府無能,因而討厭禮治而歡迎有法治。其實中國人提倡禮治,正是要政府無能,而多把責任寄放在社會。因此想把風俗來代替了法律,把教育來代替了治權,把師長來代替了官吏,把情感來代替了權益。tvb now,tvbnow,bttvb. `6 x* d3 y! Q1 l, V# }
; F* i9 o5 |$ E2 r# W U
中國道家思想,跡近提倡無政府,因此他們不希冀成為一廣土眾民的大社會,而僅希冀停留在一小國寡民的小社會。他們反對法,同時也反對禮。他們不知道人類縱可以無政治,卻不能無社會。於是道家既反對禮治,而到底取消不了那政府,則反而要轉到法治的路上去。因而在中國,道家思想常與法家思想互為因果,道家反禮治的思想盛行之後,必然法家繼起。所以司馬遷要說申韓源於老莊,而老莊深遠矣。此為道家與法家之辯。tvb now,tvbnow,bttvb, Q( C( B' w( \9 o0 G# J/ e
. D. p' i O6 W8 ~9 F5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西方晚近的無政府主義者,常易與共產主義結不解緣,克魯泡特金即其一例。若果共產主義而定要在法治主義的圈子裡進行,則必提倡階級鬥爭,必提倡無產階級武裝起來奪得政權。由無產階級來立法造法。但若果真到達了理想的共產社會了,那時誰也不需要保護他自己的產業權益,誰也不需要奪取別人的產業權益。至是則法律的最大效用便不存在,政府根本不需有法律,則豈不便可無政府?然而人類縱可以無政府,到底不能無社會。而有社會,就不能無禮治。所以儒家究竟是更深遠於道家了。克魯泡特金比中國道家高明處,正在其能明白提出人類可以無政府,而同時不能無社會。中國儒家比克魯泡特金高明處,在其能在社會上安裝著一套禮治精神。從禮治精神切實做去,應可由有政府轉移到無政府。而今天西方人所想像追求的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也應可以包括在內了。這正是小戴《禮記·禮運篇》裡所揭舉的大同世界之理想所追求的。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4-4 11:05 PM
匆忙與閒暇 / I) T' f2 M, O( p"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S8 x' B3 _7 H, U2 s9 X. L! Q
顧亭林《日知錄》曾引用《論語》裡兩則話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是當時北方人易犯的病。而“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則是當時南方人易犯的病。其實此二病乃一病。正因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才至於群居終日言不及義。若使生活艱難,飽食不易,那有閒工夫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呢?大抵此兩種病瀰漫中國古今南北,並不從晚明始有。至少在宋以下的中國,更顯然地曝著了。那是一種農村社會所最易犯的病,尤其在農村社會的小地主階層更易犯著。 ! g6 [, X$ D" t8 ]# X公仔箱論壇7 p* l6 ^! b0 C( I: s7 _+ m2 y& n! h. }
張橫渠嘗說:“世學不講,男女從幼便驕惰壞了。”這裡惰字卻是中國人之真病。惰了便驕,驕即惰之外相,亦是惰之內情。其所以惰者,則由其生活閒散,不緊張,不迫切。橫渠是關中人,關中地區,在北宋時生活尚較艱,但橫渠已如此說。關中以外的地區更可想見了。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8 X7 E- f5 v( A& f1 Y$ A$ T- v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d: _" q1 i8 P! i3 s6 d
朱子曾說:“內無空寂之誘,外無功利之貪。”試問如何能不貪功利,豈不先得要生事易足?但生事易足,便易為空寂所誘。朱子所說的誘人空寂,乃指佛教言。佛教思想來自印度,正因為印度人生活更較中國輕易,才愛走向空寂的路去。目下西方人的功利觀點遠較中國人為強烈而認真,則因西方生事更較中國艱難也。7 m" r; i0 ]" g. P* r
$ |& u, H7 ^4 Itvb now,tvbnow,bttvb功利是純現實的,而空寂則是純理想的。功利是純物質的,而空寂則是純精神的。因此想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標榜著一種中和態度的人生哲學,顯然是由中國北方農村經濟下產生。他們不耽空寂,但也不著功利,儒家的中和態度是篤實的。墨家在當時,大概他們的出身較儒家是更艱苦些,因而他們篤實的意味也較儒家更濃厚了。由篤實而走上艱苦的路,便不免有些像貪功利。當時中國北方農村需要篤實,卻不必定太需要艱苦。因此墨家思想終因其太接近計較功利,而沒有儒家般易受人歡迎。道家則較閒散,但又折向空寂了。只有儒家在不太緊張,又不太閒散之中道上,這是中國思想之正脈。os.tvboxnow.com9 S; t4 U. |3 J2 k" h( ?
5 M$ e4 V; g- A9 V
兩漢儒生,都從半耕半讀的北方農村中產出,他們不算太艱苦,但也不能太閒散,總仍還是要篤實。董仲舒曾說:“明其道不謀其利,正其誼不計其功。”他們不能不擔著實際生活的擔子,但那擔子壓得不太重,不緊張,還有一部分閒散工夫,可以讓他們來求正誼明道。所以他們能不空寂,又不肯汲汲去謀利計功,而確然成其為儒家態度。到東漢以下,門第逐漸成長。半耕半讀的儒生,漸漸在大門第之養尊處優之生活中轉變而為名士清談。那時則老莊道士占了上風,又染上了空寂的味兒。 ( `+ i! [7 N6 H . ~, B5 y% |; t3 C' {' cos.tvboxnow.com佛教在那時傳入,正投中國人當時所好。但南北佛教風氣不同,北方佛教比較在社會下層生根,因此也比較篤實。南方佛教則寄託在門第士大夫間,尚玄想,尚清談。若說空寂,則南方佛教更空寂,後來天台禪宗都盛行在南方。南方氣候溫暖,地面也狹小了,水土肥沃,生事更輕鬆,小家庭制也開始在南方蔓延。人事牽犁,亦較北方輕減。下及唐代,一輩士大夫,論其家世,比較還是北方傳統占優勢。北方農村比較南方篤實,大家庭制亦先在北方生長。門第力量還在,每一個人(此指士大夫言)至少都還有家庭重負。因此唐代佛學雖盛,而卻重事功。下到宋代,中國一切文化學術重心,逐漸南遷。門第破壞了,小家庭制普遍了,士大夫一得科第,衣租食稅,生事易足,生活擔子更輕鬆,人事更寬弛,心地上覺得一切閒散不緊張,禪宗思想流進儒學,便成為宋明之理學家。 2 M. w7 n, k: c/ P+ V! t! u% J公仔箱論壇 5 o- C$ a* {7 q理學家說敬說靜,總是在小家庭裡個人生活無憂無迫,遂能欣賞到這一種生活。朱子說:“敬有甚事,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塊然兀坐,耳無聞,目無見,全不省事之謂。只收斂身心,整齊純一,不恁地放縱,便是敬。”其實敬也等如沒事了。只要你在沒事時莫放縱,莫惰,莫驕。莫惰了,又沒事,便成了宋儒心中所認識的所謂敬的體段。陸像山常教人收拾精神,總因在散閒生活中精神易散漫,易放縱,故而要你收拾,這些全是在比較輕鬆無事中才講求。宋儒亦講明道正誼,但實在是個人身上的意味重了,並不像先秦儒家般,常從國家社會大處著眼。先秦儒講的義與道,常指的政治性,社會性的,個人日常生活的意味比較淡。因此宋儒好譬如儒家中的出家人。他們不是崇信佛教的僧徒,但可說他們是崇信孔子的僧徒。他們不是慕效老莊的道士,而只是慕效孔孟的道士。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R* o% j D" w9 S* @5 h
7 s& ~" E( Q+ z# u
宋明理學家不喜歡佛教,也不喜歡老莊,但那時是南方士大夫為主體的時代了,雖則他們極力想像追求古代中國北方農村的一種樸篤精神,而終於要走樣。他們常愛說眼前日用,卻實在閒散沒事。因此他們愛說孟子“必有事焉”,一面便連帶說中庸鳶飛魚躍活沷沷地。可見他們的那些事,還只是雲淡風輕,尋花傍柳,窗前草不除,在閒中欣賞雛雞,觀盆魚,乃至靜聽驢子叫之類。好言之,可說是一種淡宕的藝術人生。惡言之,還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所以用心到這些上面來。陽明教人也說必有事焉,切莫空鍋煮飯。其實正因閒事沒事,故而時時想到必須有事。真使你生事忙迫,哪有閒工夫說必有事焉呢?然則宋明理學家正已在空鍋煮飯了。到底他們也不免要帶幾分空寂味兒吧。我們縱不說他們也犯了驕惰之病,但勞謙之德總是視古有愧了。tvb now,tvbnow,bttvb+ |3 @& w1 k$ v3 U( ?/ w+ A
9 g u$ [/ H5 l. ?公仔箱論壇人類在文化淺演時,在其向物質生活中謀求生存時,即已顧見了他生命的影子。在其逐步向前闖進,逐步獲得滿足時,即已逐步發現了自己生命之強力,而覺到一種生命之喜悅。但生命之喜悅,並非即是生命之滿足。滿足是實質,喜悅是影像。獲得滿足,同時即獲得喜悅。但尋求喜悅,卻不一定尋求得到滿足。不幸而人類誤認影像為實質,於是有一種追求強力的人生。 5 L+ f* h' d* ~tvb now,tvbnow,bttvb . a: ~! X& d7 O9 ?2 ntvb now,tvbnow,bttvb追求強力的人生,放寬一步說,也早已進入了一種精神生活的範圍。強力本身亦帶有一種美的感覺。人類當文化淺演時,上高山、入深林,與毒蟲猛獸相搏鬥。至於如大圍獵,熾盛的火炬,廣大的圍合,死生的奔馳,生命強烈的火焰,燃燒到白熱化,何嘗是專為著求生存!這裡有一種美的迷醉,有一種力的喜悅。生命之強力感從人對物的場合,轉移到人對人的場合。尤其如男女雙方愛情的爭取,男的對女的追逐、掠奪、霸佔,男的一方的強力,映射到女的一方的心裡,怯弱、抖顫、屈服,再由女的一方的心裡映射到男的一方,同樣是一種美的迷醉,又夾雜著情的動盪,而更要的還是力的喜悅。若遇到兩雄爭一雌,更激昂,更緊張,甚至殘忍殺害,無所不用其極。這裡不僅是性之要求與滿足,還夾帶有美有情,更主要的,卻是一種力的表現與喜悅。再進至於兩民族兩國家的大鬥爭,大屠殺,列陣相對,千千萬萬人以生命相搏,這裡有忠心、有勇氣、有機智,更重要的,還是強力,千千萬萬人的忠心勇氣機智與強力,凝合成了一位兩位英雄,映射到當時乃至後世千千萬萬人心裡,鼓舞崇拜,說不盡的嚮往,這裡自然也有美的迷醉、情的動盪,然而更重要的還是力的喜悅。 0 U0 Q# J5 w, Z! x0 y# C. c) ktvb now,tvbnow,bttvb) u0 s+ F3 l, f$ U* V
英雄與美人,常為人類傳奇中的角色。英雄是強力的陽面,美人成了強力的陰面。英雄的強力,最好在美人心上感受而反射出來,更見有異樣的光彩。這裡透露出強力自身並非真生命,一定要摻和著美的迷醉與情的動盪而活躍。其次遂有金錢的崇拜,權勢的掠奪,一切所謂的世俗人生,這裡更沒有生命之內容與實質,只有生命的架子與影像,他們只想在強力上誇耀。 ' S0 y# r8 f! s: ^3 x7 y: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I- g0 Q( ]- U) ~4 z公仔箱論壇智慧是最冷靜的,然而也常易誤入歧途,於是有所謂知識即權力之想像。人類渴求真理的那一段真生命,也染上了力的喜悅之陰影。科學發明為金錢崇拜權力崇拜者所利用,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瀰漫一世,凌駕全人類,這些也全只是生命的架子與影像,並無生命之實質與內容。物質生活是平淺而無深度的,而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則已超過物質界而投進了精神界。然而此所謂精神界者,亦僅是一種強力之喜悅而已。僅是強力喜悅,仍然無對象、無內容。而人類之內心要求則是要尋求對象、尋求內容。若必求對象、求內容,則資本主義只能建築在拜金主義者底心裡,帝國主義只能建築在誇權慕勢者底心裡。這不僅是在流沙上築寶塔,實在是在大雪裡燃炭火。財富與權勢,到底是一種無內容的空架子,是一個無本身的假影像,終難發展出真人生。自然尚不如美人眼裡的英雄,有美有情,還有好些人生滋味。os.tvboxnow.com( p- ~5 e3 r7 v" p
tvb now,tvbnow,bttvb8 E2 [) o' D/ e
強力人生,有一種最誘人的魅力,便是他使人發生一種無限向前之感。惟其是僅向前,而無對象與內容,因此易感其無限。無限本身便是一種美,然而終不免帶有一種茫茫之感。要對天地大自然發生一種命運之悲傷,空蕩蕩,莽悠悠,還是要找歸宿。蒙古人在大草原大沙漠枯寒荒涼的地帶裡,迫著經濟上之內不足,一度鞭策起他們的無限向前,擴張、征服,茫然地前進,然而終於找到他們的宗教信仰而獲得歸宿了。中古時期的歐洲北方蠻族,在高寒的冷空氣裡,在沿海岸的渺茫的前程中,也因為生事艱窘的內部不足,同樣鞭策起他們的無限向前。羅馬帝國覆滅,基督教傳播開來,也終於使他們一時得到了歸宿。然而因於種種複雜的環境,文藝復興乃至近代科學發現,又鞭策起他們再度走上無限向前之路。擴張、征服,接續著好幾個世紀的強力人生之表現。科學與宗教,本該是有對象有內容的。現在已經形式化、純淨化了,只有無限向前一意向,領導著他們。婢作夫人,美乎?真乎?善乎?上帝乎?人生乎?強力乎?征服乎?財富乎?權勢乎?若使近代西方人能回頭一猛省,除卻物質人生之淺薄享受以外,所謂強力人生之對象與內容,究竟何在?茫然之感,天地大自然的終極命運,恐怕終有一日要重侵入他們之內心。9 P. b& k" L2 }* D0 H8 {
& O' s% g+ D+ C) v2 @( t+ E, Oos.tvboxnow.com中國民族在大平原江河灌溉的農耕生活中長成。他們因生事的自給自足,漸次減輕了強力需要之刺激,他們終至只認識了靜的美,而忽略了動的美。只認識了圓滿具足的美,而忽略了無限向前的美。他們只知道柔美,不認識壯美。超經驗的科學與宗教,鼓不起他們的興趣與勇氣,而終於捨棄了,迷戀在文學人生的路上,而很早便進入到道德的人生。鄙視財富,排斥強力,文化理想自成一型。英雄與美人的傳奇式的憧憬,也轉而使美人的柔情如水勝過了英雄的壯心如火。梁山泊裡的好漢,走不進大觀園。伴隨著林黛玉而嚮往追求的是一個賈寶玉,唱霸王別姬的主角成為虞姬而不復是項王了。如此般的人生,如何阻擋得住蒙古人的鐵騎蹂躪,如何抵塞得在今天乘長風破萬里浪的無限向前的西方人的強力文化之狂潮。如是般一對比,相形之下,近代西方人的物質生活,轉見其為是一種精神的,而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則轉見其為是一種物質的。近代西方純形式的文化,轉見其為內容充實,而中國人的文學人生與道德人生,轉見其為空洞無物,無對象,無內容。os.tvboxnow.com& j, @3 N, G5 T! O5 @9 g- Y L B
3 R* @' E; N; ` A) q# W' Q. |
強力的人生乎?強力的人生乎?如何安排你一個恰當的地始位!如何找尋你一條恰當的出路!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4-5 11:10 PM
性與命5 L6 {, y; d# K- Q9 b4 O9 Y8 ?
os.tvboxnow.com7 k( l5 V- J. o4 f) H( k
儒家思想超脫了宗教的信仰,同時也完成了宗教的功用。宗教從外面看,有他的制度、組織及儀式等,儒家把理想中的禮樂來代替。宗教從內面看,同時是宗教精神更重要之一面,為信仰者之內心情緒,及各人心上宗教的真實經驗。在儒家思想裡關於性與命的意義,與之極相接近。公仔箱論壇8 b$ T3 j$ Q7 t, A
os.tvboxnow.com, t* e6 e) _4 N7 o, `) h
各種宗教的內心經驗,最重要的,必有一個外在的神聖境界或神聖威力之存在。人能超越了小我有限的較低級的自心,而信仰一外在的無限的高級的神聖心,而與之相接觸相感通相融合,這是各種宗教所共同祈求的一種境界,共同皈依的一種威力。就宗教論宗教,則宗教應該超越乎道德之上。道德只是人世間之事,人世間一切道德,至多只能把我們有限的自我沉沒於其他一個或多個有限的自我之內,並不能使自我與無限合一。無論是忠,是孝,是愛,是一切其他犧牲,凡是道德對象,總之是屬人間的,依然是偏而不全,是有限,免不了要消逝而不能長久地存在。因之一切人間道德總是偏的、相對的、有限的。只有神與聖完全而無限,永生而不滅。人只有與這神聖的無限生命相接觸,才使人自已參加無限而得永生,但儒家理論並不如此。& k% O# ?# A; c2 z; E
os.tvboxnow.com2 o \: a1 K: Q# U! m
儒家並不在人類自心之外去另找一個神,儒家只認人類自心本身內部自有它的一種無限性,那即是儒家之所謂性。人心是個別的,因而也是各偏的,不完全而有生滅的,相對而有限的。但人心亦有其共通的部分。這些共通部分,既不是個別的,又不是各偏的,而是完全唯一的,無起滅而絶對永存的。儒家之所謂性,即指此言。因此儒家在自心之內求性的至善,正猶如一切宗教家在自心之外求神的至善一般。性屬人,人性仍是有限。善亦屬於人,則善亦有限。但專就人本位言,則人性至善,已然是一種無限了。宋儒轉換言理,理則普遍於宇宙萬物與人類,更屬無限了。理之至善,正猶神之至善,故朱子說天即理也,這見即是上帝亦不能在理之外。又說性即理也,則此至善無限,卻落到人的有限身上了。無限必是先人而在,因此人之察賦此性,必是原先有了的。因此性之至善,與生俱足,更無餘欠了。但雖堯舜,猶有餘憾,因無限的可能,只在有限中發展,亦只在有限中完成。而有限則終與無限有別。西方宗教家只希望神降入我心來,這是無限超越在有限之外。中國儒家則主張盡心知性、明心見性,而發現我性內具之善。性與善既屬無限,則無限即在有限之內。因此儒家論道德觀,主張自盡我心,自踐我性,其本身即已是一種無限與至善了。 $ z, Y2 V% ~0 t! M4 I* t3 ^tvb now,tvbnow,bttvb4 t1 y1 g7 j* \' @6 W& m! u( p- t# S
宗教家惟其認有一神超越於自己小我有限之上,則此有限內心如何與此至高無限之神相交接,其普通必有之手續即為祈禱。祈禱遂成為宗教之精髓與宗教之神魂。祈禱是宗教上之必有手續,與必有實踐。儒家既認性之至善即在我心,故儒家教義不須有祈禱。但此至善之性,究竟也是我心內較高較深的部分,雖在我心之內,而貫通於心與心之間,則又若超越於我心之外,因此我心有限,而我心之性則無限。一個超越我外而無限的性,較之只為我有而有限的心,自然也不免有一種降臨與高壓之感。此一種感覺,在儒家則謂之命。儒家最要工夫一面在知性,一面則在知命。性與命雖是一個東西,而不妨有兩種感覺。一是感其在我之內,為我所有,一是感其在我之外,不盡為我所有。既是在我之外而不盡為我所有,則對我自有一種強制或高壓,規範或領導之力。若就人心全體言,乃是有了心,始見有性。若就一個個的心而言,則性早在心之前而又在心之後。未有我心,便有性,我心既滅,性尚在。換言之,心個別而有限,性共通而無限。心有生滅,性則無生滅。而此無生滅的即生長在有生滅的之內,但同時又包宏恢張於有生滅的之外,而為之規範為之領導。性就其在我之內而為我有者言,命則指其不盡在我之內又不盡為我有者言。如何將我此個別之心,完全交付於此共通之心,而受其規範,聽其領導,這須有一種委心的狀態。宗教上的委心是皈依,孺家的委心便是安命。安命始可踐性,委心安命便要你有所舍卻。舍卻了此一部分,獲得了那一部分,這種以捨棄為獲得的心理狀態,正猶如宗教家之祈禱。祈禱心態之最重要者,首為完全捨棄。捨棄你之一切而聽命於神,信賴神,祈求神。儒家之知命安命,亦同樣有此境界,平息自心一切活動,只聽命的支配。命是在我外面的。命又有消極與積極之分。積極的命是一種領導,消極的命是一種規範,一種抑制。人心必得有此兩種作用,一面規範抑制著你,不許你如此,不許你如彼,一面領導著你,該如此,該如彼。宋儒說性即理,此一理字亦便是命。宋儒常說天理,正猶先秦儒之言天命。惟理雖在外,亦在內,因我既在理之內,理亦宜為我所有。故陸王又要說心即理,理就主宰一切。故陸王又要說良知即是你的主宰,此即是說主宰亦在我之內,而不在我之外。儒家理論之最要處,正在認得此不為我有者其實即為我所有。而此種境界卻不以祈禱得之。此為儒家與宗教不同之又一關鍵。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k4 O! C+ ~. \! p3 d' L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