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9 ^& c M! l最後,曾澍基在總結中提出一個「雙重任務論」。他說,「香港人民有雙重的任務,不只是針對香港問題,亦針對中國問題。但整個香港的發展要與中國的發展相配合。究竟中國的民主化運動是以甚麼方式進行?速度如何?對香港都有極大的影響。可能當香港的運動未成熟時,中國的民主化運動已大致上成功了,那時可能是中國主動提出收回香港,結束殖民地統治。也可能中國的民主化運動還未開展,那香港將要扮演一個較重要的角色。但這種種的具體問題在現時是不可能預計的。但我覺得現時要開展對香港前途的討論。至於認識中國,不應是那麼消極地適應或服從中國的政策,而是積極地提出批評,尤其是當國內的人民都開始提出不同的展望時。」os.tvboxnow.com1 F% K! y8 ]: S M0 ?1 ~) X
公仔箱論壇, ~9 h3 W$ }/ l( S2 e. g( ~ 認識中國 vs 反資反殖tvb now,tvbnow,bttvb$ Y, r$ D @7 i# D) `$ d
曾澍基這篇演講是發表於1975年,當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尚未結束。在整個七十年代上半葉,香港大專校園內各派的大學生活躍分子,正在為香港與中國之間的關係辯論不休。例如發表於1973年5月16日的《學苑》,署名「肖其」題為《從大方向到現狀與個人》的文章,就曾這樣描述過中國和香港在學運方向上的優次關係。[2]這位隷屬於國粹派陣營的作者說: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b7 ^; h( u @; R
# d9 z$ N( ~: e公仔箱論壇「從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學生界先後提出『關心香港、改革社會』和『向心中國、致力香港』兩個口號。從前一個口號的局限於香港社會到後者提出的『向心中國』,是一個躍進。……[但]政治局勢影響所及,一般人對『國家』的觀念都是茫然的。『向心中國』畢竟還是空口的『向心中國』;連中國也不知在何方,那又向心甚麼呢?還是『致力香港』比較實際一點。[但]這兩年來,隨著同學對社會的了解加深和一連串社會突發事件的發生,使人逐漸認清殖民地『繁榮安定』背後的醜惡與黑暗;再加上國際形勢的轉變,中國的日益強大,更使人感到對自己的國家認識的迫切。『認識中國、反對殖民地主義』很當然的成為了我們學運今後的路向。」 , u) }% W) A" f( Y5 E$ Tos.tvboxnow.comos.tvboxnow.com/ _0 h2 @: c/ M- ~, P0 j8 [% Y
不過接著作者又立即嚴格地分清「認識中國」和「反殖」之間的從屬關係,寫道: 4 Q$ X5 q: _1 N6 ]; c& _; xtvb now,tvbnow,bttvb 9 T# H R8 X( k1 D: p! j-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我們打倒了殖民地政府之後,又怎麼樣?難道搞香港獨立嗎?這是每一個有血性良心的中國人所不願見到的事。談愛國,做事就得以國家的利益為大前提;我們都是中國人,是絕對不願意見到香港的學生運動損害到全中國的利益的。在香港,若不放眼世界,縱觀國際大局,而單談打倒殖民地政府,不確及全中國的利益,是狹隘的左傾盲動…….在這裡單談打倒殖民地政府,而不去切實的認識自己的國家,是主次易調的行動。」公仔箱論壇; _! }0 G' I, d4 m
os.tvboxnow.com8 Q) {( j" \; n# l3 z: p5 T
將「認識中國」牢牢地安放在「反對殖民主義」之上,這是當年大專學生運動中國粹派路線的總綱領,他們認為香港的命運和出路全在於中國,而「反殖」本身除了是成為增加「認識」的手段之外是沒有意義的。肖其一文就提到,「若希望在殖民地主義的社會制度下得到甚麼理想的改革,那是妄想的;其實若果能夠將這個社會制度改革到完全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這個社會也不是殖民社會了。」換言之,對國粹派來說,「反殖」的改革只是「加深殖民地社會認識和揭露的一種鼓勵」,「爭取改革便成了認識事物的手段,從而加深對殖民地社會的認識和揭露,也更堅強了我們要徹底推翻殖民地主義的決心。」 + D% p3 D$ d* m. Q9 B9 L公仔箱論壇 ~0 v' ~4 w( V7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與這種「反殖」行動的犬儒態度針鋒相對的,是由托派及其他非親中非毛派的新左翼(包括托派、無政府主義等)所提出的「反資反殖」路線。他們認為在香港反資反殖,不單有爭取香港本地社會改革,繼而造就革命條件的意義,更加有激發中國國內挑戰官僚特權的意義。tvb now,tvbnow,bttvb" P1 E) ? p& R w- S9 f/ t
0 {( k' ` E5 E% S
作為一名「社會派」的領袖,曾澍基並不贊同國粹派對中共政策路線的言聽計從,也不接受國粹派認為「反資反殖」是從屬於「認識祖國」,所以在《香港往何處去?》這篇演講中,他並沒有把焦點放在「認識中國」,也沒有一面倒地歌頌中共的成就,以低貶在香港進行反殖反資運動的意義。相反地,他直接了當地提出了香港在殖民地政治和經濟上的死局,這些死局讓他得出香港殖民和壟斷資本結構乃無葯可救的事實,間接說明反資反殖的合理性。可是,他也開宗名義就提出,香港前途一定要與中國結合來看。他在文首就提出,「問題不在香港何時或應否歸返中國,而是香港應以那種方式與中國復合。」他邀請他當時的聽眾/讀者,思考中國的發展和香港未來的發展,應該如何互相配合。2 D. o9 @6 h+ _- G3 c2 j# h
. r7 G) h3 M* G* S) @" F 理想主義年代的辯證綜合公仔箱論壇# A' L9 y( _* F" i* y. f
置放在當時國粹派與托派對辯,各執一些先驗的命題相持不下的狀況,曾澍基的「中港復合論」和最後提出的「雙重任務論」,可說是一種相當精巧的「辯證綜合」。他要求從動態的角度去看待中國和香港。他當時要求的「復合」,不是出於「香港從來都是中國的神聖領土」這些民族主義宣稱,也不一定是中國作主導的「回歸」(當其時並沒有政治上「回歸」的議題),而是討論到要按中國和香港民主運動的實際情況,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可由香港或中國任何一方提出的「復合」。而為了這種「將來復合」,認識中國就是題中應有之義。和國粹派「認識中國」論不同的是,曾澍基的「認識中國」既不是為了「消極地適應或服從」,也不是只是為了「重拾中國人身份」,而是製造條件,讓雙方發展出來的民主運動力量可以互相促進。 & G: [) z$ q% m: y/ r) k3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 E7 ^4 ]4 H ^& C) L4 T
七十年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也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年代,當曾澍基目睹蘇聯入侵捷克,粉碎「布拉格之春」之事,他沒有跳到蘇式共產主義極權底下,民主必然會失敗的結論,反而是從杜布切克的能夠上台領導改革,看到社會主義仍存有自我革新可能的啟示。他當其時身處的時代,也令他無法想像和預知後來諸如「四人幫下台」、「鄧小平復出」、「開放改革」甚至「中英談判」的出現。但正是在這類近羅爾斯設想的所謂「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的前提下,我們才看得見一種讓後來「民主回歸論」萌生的思想準備。 ) N! g, S4 P; B% s0 p$ m- Itvb now,tvbnow,bttvb $ p( a+ s0 J* I: H" Z( [# u8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這種中港「復合」思想是從動態角度去衡量香港的問題和中國的問題。香港和中國都被想像成各自有內在矛盾和變革動力在內部的社會。而「復合」並非給構想為一個按期必須實行的進程,而是雙方在追求變革過程中,可以如何產生相互影響時採取的一個選擇。究竟是將來會是由香港影響、帶動中國,還是由中國帶動、影響香港,這是一個開放的命題,端視乎各自在發展民主運動的方式、速度。在這前提下,香港前途應該積極地被討論,而認識中國也有一個目標,因為認識不應為被動服從而服務。這種主張,在相當時的大專學界是獨樹一幟的,因為在香港的毛派、國粹派和傳統的親中「左派」都只是形而上學地抱持「國家必須統一論」。並且據之而否定香港有自身發展革命的可能性和需要。tvb now,tvbnow,bttvb7 A3 l* a1 L9 c/ [) P( _0 G4 H
. o# \, q2 ~4 r. S; w不過,曾澍基的這套「雙重任務論」在提出的時候雖然並沒有變成一種政治的旗幟,但是,認真看待香港的改革/革命議程,以及如何和中國的革命或民主運動產生互動的問題,在七十年代末的香港,一直擾動著激進青年的心情。曾澍基參與編輯的一份名為《左翼評論》的刊物,在1977-78年間就發表過幾篇文章,討論香港的革命策略。[3]其中一篇署名「吳也民」的文章,就大肆批判當時流行的各式各樣逃避香港革命問題逼切性的思想。[4]作者認為無論是托派、香港「左派」、毛派、「社會派」、無政府主義者,甚至資產階級保守派和改良派,都犯上「中國遲早解放香港」的宿命論謬誤。他認為這是一種思想上的麻痺症。而署名梁木的吳仲賢,也就此而回應,認為縱然「解放香港宿命論」是不對的,但也同時他也以實例說明中國龐大的陰影存在,使得中國問題不可能不是香港現實鬥爭中的一個十分重要問題。[5] : h+ I7 t" v( p/ b f/ z' d! T# M6 _9 a 5 W u0 P' T6 x/ r0 n五星旗下的香港 : M& a- c& t! B/ l E5 C# Q/ A在1975年,曾澍基提出這種辯證的「雙重任務」論去理解「復合」與中國和香港革命的互動。但在七年之後(1982年),香港前途問題就突然從推想、選擇變成現實。四人幫下台、文革終結,鄧小平復出後的「開放改革」政策,以及以收回香港作為中共轉向以民族主義樹立意識形態基礎的轉向,把香港前途問題推到台前。這意味著中共採取了主動,以自己選擇的方式令香港「回歸」。這個時期,曾澍基開始和志同道合的論政者,力排當時主導的「維持現狀」論,另自提出關於「民主回歸」理念的各類相關構想。) _9 |* W4 U1 j" N" J' u( e0 B8 c r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6 y+ q4 e1 Q0 I' b
在當時出版的一本名為《五星旗下的香港》小冊子當中,曾澍基等編輯了發表在報刊上的多篇文章,作者群包括吳南山、方卡謬、王卓祺、艾凡、魯凡之、吳默然等。[6]在這部小冊子中,曾澍基有兩篇文章:第一篇明為《改造現狀的考慮》。文章中,曾澍基既援引「民族主義」原則,也訴諸現實的政治經濟考慮,並提出著名的「歷史契機論」。[7]他寫道:公仔箱論壇. o; m4 x4 Z# o- |$ V2 j
tvb now,tvbnow,bttvb) x6 b# B6 A3 D/ k* E
「九七問題,在既得利益集團營造之下,變成是收回或「維持現狀」的抉擇問題。這種簡化自然有其意識形態的作用。實際上,香港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始終要回歸到祖國的懷抱,無論從民族主義原則或實用的政治經濟考慮出發,這都是不爭的結論。」 " c5 ~: E& M: W5 D2 ^" T+ Q: D公仔箱論壇 0 ?( v' T5 I*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他又說: , I! C/ L. P% A/ W o' nos.tvboxnow.com「剛巧有這樣的歷史契機:由於對中國的現代化有利,香港無必要立刻收回,一個過渡時期乃成為可能。這個過渡時期對中國和香港的民眾雙方都有好處,中國可以繼續利用香港賺取外匯,開展資本及技術引進,香港的民眾可有較多的時間適應,而不須一夜之間從「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社會躍進社會主義社會之中,距離逐漸拉近,陣痛乃可減弱。但過渡時期之作為過渡時期,意味了「現狀」必須不斷改變,因為最後香港仍要溶入中國的政經文化體系裡去。」 7 ^* l. q$ K% h1 U I$ a3 ]; x,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3 G# x2 Y7 h3 X4 \" a在提出過渡期內香港政經制度可作的各種安排之後,作者說,:「一句話:在過渡期內,香港應實行半民主的、改良了的資本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和民主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現正企圖邁向的目標距離是拉近了。隨著形勢的變化,民主和經濟『社會化』的程度可以加深,政治經濟制度亦可加強掛釣,在初期則不必過於急燥。」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 p4 \$ I/ L9 V6 }3 Z
公仔箱論壇% ~+ w& e6 Z3 h4 ^3 q, q: a
很顯然,在這篇發表於1982年8月4日的短文,曾澍基並沒有堅持他在1975年的演講中從中國和香港革命的高度去談香港與中國的「復合」,亦沒有再提出「當香港與中國復合後,香港的運動立刻成為中國社會民主化運動的一部份」的觀點,或者以「英國、香港及中國三方談判」來解決與中國復合的問題。相反地,曾澍基在文中逕直就視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的談判,乃一項「歷史的契機」,這個契機可以有助實現的是在香港實行改良的資本主義。在這個新的「改良了的資本主義」香港底下,他認為只需實現一個「半民主」的制度。這樣的話,香港就能夠和中國正邁向的「民主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制度」拉近距離。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1-29 12:49 AM
另外,他在同書另一篇訪問記錄中也談到「非殖民地化歷史潮流難以改變」,並且提出一個「過渡期論」。[8]他說: 5 W3 @3 S& X- x* B' w: _tvb now,tvbnow,bttvb0 A' t2 Y/ v7 a, _- X; |
「我覺得現在中共主權下的資本主義可作為一個過渡時期的形式,使香港從一個自由資本主義制度過渡到一個社會主義制度。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可加深社會化,逐漸與中國接近。如果這樣看,香港的前途問題並非是拖多久的問題,而是怎樣使香港過渡到中國的體制裡的問題。」談到這個由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過程,曾澍基說:「在過渡時期,香港是在中國主權下的一個改良了的資本主義特區,所以經濟運作的原則依然是資本主義,如私有產權應該維護,而改良的意思是在福利制度方面。財富較為均分,經濟方面改正現在過分著重金融地產,政府介入去援助實業產的工業發展 ,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他在訪問中最後又補充道:「有一個原則很重要,需要強調,當我們考慮這個過渡期的體制,應該用這個機會,改善香港整個社會制度,經濟制度,加強福利,改變不正常的發展途徑,法律、民主的代表性。」7 s8 m @: A.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