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周年談話終於發表。這篇談話“反覆表明了痛切的反省和衷心道歉的心情”,並且重申“世界應該徹底告別殖民統治”,並且告誡世界各國人民,日本戰後出生的人口已經超過總人口的80%,他們“與那場戰爭沒有任何關係”,因此“不能再背負著繼續謝罪的宿命”。這篇講話不僅充分反映出日本首相的歷史觀,而且也折射出亞洲國家在對待歷史問題上的一些深層次矛盾。 公仔箱論壇) t3 c* A# C' C- F4 l
/ F% j" d/ h6 G. |5 X) V2 k& u. L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是,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除了日本之外亞洲並沒有崛起世界性的大國。在實力說話的今天,日本有足夠的理由不承認過去侵略歷史,也有足夠的能力對亞洲其他國家再次發動戰爭。可以這樣說,亞洲的歷史觀是典型的叢林時代的歷史觀,亞洲國家之所以強調日本必須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侵略深刻反省並且鄭重道歉,根本原因就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沒有任何一個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超過日本,這就使得日本在對待歷史的問題上刻意地採取模糊的立場,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使日本國內的民眾盡快走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失敗的陰影,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亞洲國家樹立自己的高大形象。 tvb now,tvbnow,bttvb8 j" g+ @ L B, l% c
7 D* e, {& {" U, N0 \4 z- P9 s 亞洲的歷史觀實際上是弱者對強者的歷史觀。對絕大多數亞洲國家來說,雖然遭受日本侵略,但是,這些國家沒有能力也沒有採取實際行動要求日本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作為遭受日本侵略損害程度最嚴重的國家,中國歷屆政府沒有向日本提出賠償的要求,這種以德報怨非但沒有換來日本的深刻反省,反而使得一些日本政客在處理中日關係的過程中採取機會主義的策略,他們一方面強調中日關係發展的重要性,可是另一方面卻沒有把中國看作是真正的戰勝國,因此,在處理中日關係的過程中把中國作為一個市場主體,而不是作為一個平等的政治夥伴。對於日本的這種態度,中國的歷屆政府並非缺乏認識,但是,中國政府沒有能力加以改變,在處理中日兩國關係的過程中,中國政府一方面強調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另一方面希望擱置爭議開辟未來。 tvb now,tvbnow,bttvb' F6 T: I. c5 x2 c
q# W& @9 N. N* W 亞洲歷史觀的形成是非常複雜的。今天我們討論亞洲歷史觀,不是為日本首相混亂的歷史表態尋找現實依據,而是希望亞洲各國人民充分意識到,在對待歷史的問題上不能採取機會主義的態度,如果把歷史看作是當代史,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亞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就會逐漸地模糊不清。假如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侵略歷史當作是一面鏡子,不斷地提醒自己,只有努力發展,才能避免被侵略的歷史悲劇,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悲劇就不會重演。日本已經從亞洲錯誤的歷史觀中獲取太多的好處,日本首相之所以在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戰侵略歷史的時候含糊其辭,根本原因就在於,在他的內心深處,從來不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侵略罪惡滔天。這是一種缺乏良知的表現,同時也是錯誤的歷史價值觀。糾正日本政府首相的錯誤歷史觀念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日本朝野各界充分意識到,如果日本繼續奉行軍國主義的政策,放棄和平發展的道路,通過修改憲法,重整軍備,那麼,日本的命運令人堪憂。能夠糾正日本首相錯誤歷史觀的不是外交抗議,而是展示其他亞洲國家眾志成城的堅強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