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時事討論] 閻靖靖/穹頂之下,霧霾之外 [打印本頁]

作者: angel987    時間: 2015-3-11 09:51 PM     標題: 閻靖靖/穹頂之下,霧霾之外

《穹頂之下》引發的討論焦點,折射出政府和民間的權力關係、感性震撼之外的理性學術論辯、不同階層對社會發展的意見分歧,以及公民社會監督政府的嘗試。鑑於該片已在如許層面引出大量優質討論,與其說它「喚醒民眾關注污染」,不如說它正參與開拓一個更理性、專業、多元的言論空間——對於充斥著情感宣洩和「大字報」式評論的社會而言,這恐怕並不遜於它對霧霾治理的貢獻。公仔箱論壇# ?% x, [. Q6 N3 e
新春假期剛過,中國大陸幾乎所有門戶網站都被「柴靜」和「霧霾」持續刷屏。社交媒體上更分裂出「柴黨」與「斧黨」(「斧」即「砍柴」),或讚或彈,兩方陣營都不乏口水,也不乏佳作。公仔箱論壇; u! F6 r" l+ F1 `
《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是前央視著名記者柴靜自費製作的紀錄片。開篇,她以自己的女兒未出世便罹患腫瘤,引出為害全國的霧霾問題。全片採用TED演講的呈現方式,柴靜獨自站在簡潔的大講台上,配合身後的巨幅屏幕和製作精良的簡報,闡述她調查到的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它從哪裡來?我們怎麼辦?& b- \/ ?2 C' |, y/ N" d3 R- A0 t
tvb now,tvbnow,bttvb3 Q, U( D2 [! `
這條視頻於2月28日發布,四十八小時內,點擊即已破億。接下來,包括官方媒體人民網在內,大量媒體紛紛刊出詳盡的後續報導。顯然,這是一場精心安排的全方位媒體推廣。到了3月2日,也就是片子發布後的首個股票交易日,中國內地股市多隻環保概念股漲停,而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等片中提及負面內容的能源股,則出現小幅下跌。
3 b9 y1 a! b5 v5 O, f6 Wtvb now,tvbnow,bttvb與以往任何一次「現象級」媒體事件一樣,《穹頂之下》一面世,評論中就夾雜大量八卦信息、人身攻擊和政治陰謀論。而這次不同的是,鋪天蓋地的評論中,人們關注的焦點各異,無論是「柴黨」還是「斧黨」,在不同層面都有所交鋒。因此,這一次的評論也就顯得尤其多元,值得細看。tvb now,tvbnow,bttvb/ \0 y' i0 O2 t
2013至2014年,另一位央視的著名前主播崔永元製作了關於轉基因的紀錄片,也曾引起社會的熱烈討論。但是由於「轉基因」這一技術本身是否有害仍無公論,因此相關討論最終止步於「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接受轉基因食品的人倒崔,相信轉基因有害的人則挺崔,群眾非常容易站隊。
, l- Z5 ~2 Y$ \) y公害問題激發公眾多元思辯公仔箱論壇" @, F% i* [' D3 l% E0 Q2 }2 n
柴靜的片子,矛頭直指空氣污染。經歷了幾年「霾鎖重城」的中國,霧霾早已成為公敵,並不會有人替它抱屈。正因如此,對於這部片子的評論,才得以跳出「非我即敵」的桎梏,針對更具體、更多元的議題展開辯論。目前所見,《穹頂之下》至少在五個層面帶出了公眾的思考與辯論,而每一個層面的觀點激盪,其實都呈現出當下中國鮮活的社會面貌。
! _" d5 X8 U; ]3 g% ttvb now,tvbnow,bttvb首先,柴靜當然提出了對政府執行力的拷問。片中頻繁引用各級環保官員無奈的自嘲和苦笑,一再強調環保部門淪為「無牙老虎」的畸形權力結構,以及能源系統壟斷帶來的無法監管。但是針對這一指控,基本上官民各執一詞,誰也聽不進去對方的話——官方和能源業者,覺得柴靜的片子過度簡化問題,普通民眾根本不懂能源與環保系統的複雜運作;這些來自「上層」的辯辭,卻很難得到網民認可,罵聲遠多過諒解。權力與平頭百姓之間幾乎絕對的不信任,凸顯無遺。
; ~" ^! Z4 `, X0 ^公仔箱論壇' C' K1 d* e$ R! k4 ]
(照片來源/中國觀察)
3 L$ `9 O: d7 bos.tvboxnow.com同時也有很多人指出政府默許這部片子傳播,甚至動用人民網為其大力推廣,實際上是要藉此為環保新政造勢。獨立紀錄片在這個國家的待遇一向相當淒慘,而此片發布,前接新環保局長上任,後連「兩會」【註】,時間點顯得非常曖昧⋯⋯而3月3日中宣部新聞局就已下發通知,要求各媒體不再跟進《穹頂之下》的相關內容,防止沖淡兩會主題。人民網之前的積極推廣,加上這一紙十分中國特色的禁令,恰好勾勒出政府對民間言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態度。誠然,倘若配合體制的步調,能夠促成社會進步,這當然也是美事一樁;可是,就像習近平打老虎打來打去總打不到自己派系一樣,要說這部片子的成功,意味中國言論自由有了多大改善,恐怕還是太傻太天真。(註:「兩會」是「人民代表大會」與「政治協商會議」的並稱,每年召開一次。)
+ F. R: ^! c1 H; H( l' |其次,有一大批理工科學術青年對片中所引數據,展開專業的唇槍舌戰。片子發布伊始,知乎社區就出現了針對數據的問答,旋即有了一篇名為〈《穹頂之下》數據造假彙總-第一季〉的文章。次日,果殼網便推出另一篇網友討論彙總〈《穹頂之下》數據造假?針對打臉的打臉〉,逐條反駁前文提出的數據問題。這一點,或許除了知乎、果殼、豆瓣這幾個知識型社群之外,主流網民並沒有特別關注,因為那些討論太專業,正如柴靜本身也在片子中一再表示自己看不懂原始數據一樣,絕大多數網民看不懂數據,也同樣看不懂針對數據的辯論。不過,這些理工青年「用數據打臉」的論戰方式,比起那些相互問候親人、生殖器名稱滿天飛的口水仗,實在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倍。我甚至覺得,這些基於數據的討論,意義高於許多討論柴靜動機的「誅心」之辯。因為這些數據討論,一方面是中國高等教育普及的成果,終於有相當數量的年輕人可以看懂那些艱深的數據,並且用科學的論證方法來進行分析;另一方面,這些論戰也是理性討論的良好示範——誅不誅心,先討論清楚數據再說。這恰是華人辯論公共政策時少有的態度,我們幾千年的文脈,都過於熱衷在修辭上拼個你死我活。os.tvboxnow.com) D; f& ]; Y; h- i
第三,傳播學領域的不少學者也以此片為案例,作了不少分析。一方面,學者們關注這種一夜之間風靡大江南北的媒體呈現與傳播方式,探討它在朋友圈裡帶來的「拉黑」(unfriend)風潮。另一方面,也有學者針對這部片子的公信力提出質疑。北大的吳靖教授和華東師範大學的呂新雨教授,均認為「以名人效用代替體制化新聞所提供的信用保證,這後面資本操控的隱患值得警惕」。倫敦政經學院的孟冰純副教授,則撰文追問「講故事高手起承轉合間輕輕略過的事實,以及品牌運營與公共討論的邏輯之間的巨大落差」。面對這樣一部製作精良而又帶有名人光環的片子,不想人云亦云的觀眾,自然會試圖思考柴靜的論述背後有沒有藏著陷阱。與理工青年的數據分析類似,這些傳播學上的討論,為人們辨析「柴靜可信嗎?」提供了社會科學的視角。5 \6 y8 f* v$ q4 ]7 y% [; i
不同階層觀眾態度迥異公仔箱論壇! T0 P1 }; `$ @/ J1 {
第四,不同階層觀眾看待此片的態度迥異。最為《穹頂之下》這部片子叫好的,無疑是城市中產階層,因為柴靜本人演繹的角色,恰是一位居住在北京的中產母親。她追問的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一一契合城市中產的訴求:政府要有所作為,開放能源行業競爭,推動產業轉型,改用清潔能源……所有這些,都能為高學歷高收入的人們帶來好處,縱使稍許提高生活成本,也並不會影響生計。然而,廣大基層出身的網民,尤其是傳統工礦家庭,則有不同看法。不少人質疑片中的兩句話「一個產業退出舞台,另一個產業會同時興起」、「(工人)只是換一份工作而已」。這兩句輕描淡寫,不僅無視就業門檻,假設新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恰好可以完全吸納從舊產業退出的那批工人,而且將工人失業、再就業困難、全家困頓的慘境通通一筆帶過。中國城鄉二元割裂積弊已久,改革開放以來,「先富起來」的中產階級,又在許多方面的利益上,與低技術低收入的階層逐漸對立。19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帶來的「下崗再就業」之痛尚歷歷在目,新一輪產業升級又再次將低技術工人逼向絕境。因此,治理污染需要的產業升級,絕不止是技術、資金和政府支持的問題,如何應對汰舊帶來的階層矛盾,柴靜的確沒有給出答案。( y4 O4 S; P, k
公仔箱論壇' x1 ^% U+ f6 |- A5 Q
第五,廣大城市中產網民,更關注的是柴靜所倡導的公民責任和政治參與。回到柴靜代言的這個人群,片子後半段倡導「從我做起」,呼籲大家低碳生活,並參與對污染企業的監督舉報。這是很符合當今之勢的呼籲。在中國,儘管諸多關乎時政和敏感維權的事,多數網民停留在「圍觀」和「轉發」,但是,許多無涉「敏感詞」的公益行動,人們倒也不憚參與。譬如2013年呼籲珍惜食物的「光盤行動」,號召網友每餐只點份量合適的飯菜,吃光之後,拍照上傳,就曾一度大行其道。城市中產是衣食無憂的人群,他們想要清潔的空氣,同時對公民權利的認識也更明確,因此,柴靜在片中指責政府在環保監管和執行上不作為,特別能擊中城市中產的心。片中提及的12369環保舉報熱線,據說這些天已被打爆,微博上也有很多人曬出自己撥打之後遇到的情況,還有本身就在舉報熱線工作的網友出面解釋,並鼓勵大家「(撥打舉報熱線)不一定完全管用,但是不打,一定不管用。」不可否認,現今在中國大陸,無論是針對政府還是針對企業,要想靠舉報、投訴來解決問題,十次裡面能有兩次成功,可能已算走運。但是,舉報和投訴卻是現代社會通行的調解仲裁手段,體現的恰是人與機構、機構與社會之間的制約關係。為什麼說中國還在「現代化」的過程裡蹣跚前進?從這個角度而言,就是因為無論公民、企業還是政府,都還不太相信舉報和投訴能夠產生應有的效用。
6 n# A6 s" I/ X6 N" ?2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穹頂之下》引出的討論焦點有兩個:「柴靜」和「霧霾」。針對這兩個關鍵詞的討論,折射出政府和民間的權力關係、感性震撼之外的理性學術論辯、不同階層對社會發展的意見分歧,以及公民社會監督政府的嘗試。鑑於這部片子已在如許層面引出大量優質討論,與其說它「喚醒民眾關注污染」,不如說它正參與開拓一個更理性、專業、多元的言論空間——對於充斥著情感宣洩和「大字報」式評論的社會而言,這恐怕並不遜於它對霧霾治理的貢獻。tvb now,tvbnow,bttvb6 L' U8 Z3 G# f$ r9 \% O5 A
【附註】柴靜是中國一位非常有名氣的調查記者,曾在中國中央電視台多檔重磅級新聞節目擔任記者及主播。柴靜以其清新的文藝風格,塑造出知性女記者的良好形象,並於2012年出版自傳《看見》。不過,柴靜製作的調查節目,也一直遭到網民質疑,指其醉心於煽情表演,甚至為了新聞效果而扭曲採訪所得的材料。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os.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