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的代表是在行動本身,依賴的是一種意識,一種懷疑、投注、不斷獻身於理性探究和道德判斷的意識;而這使得個人紀錄在案並無所遁形。知道如何善用語言,知道何時以語言介入,是知識分子行動的兩個必要特色。(《知識分子論》頁71)1935年出生於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基督教家庭,薩依德於英國佔領期間就讀於埃及開羅的西方學校,後赴美國取得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並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講授英美及比較文學至2003年病逝。長期關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問題的薩依德,以其《東方主義》一書聞名,為後殖民論述奠基,促成了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以文學研究起家的薩依德,視1967年六日中東戰爭為其人生轉捩點,自此原來截然不同的學術和政治二合為一,他也開始熱切關懷及參與巴勒斯坦政治,大肆批判以西方為主導的本質主義政策及論述。「1967年以後,我非復昔日之我」他這麼說。我們可以斷言1967年是薩依德成為公共知識分子的起點。特立獨行的他常因對權勢直言不諱而成為爭議性人物,甚至遭到死亡恐嚇。晚年罹患血癌的他卻依然教學寫作及發表演講,更加快了出版專著的腳步,與時間和病魔頑抗。另外,他還是位多才多藝的鋼琴家和樂評者,曾與猶太裔音樂家巴倫波因(David Barenboim)對談,並攜手創立東西合集管弦樂團,藉由音樂促進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相互了解。在以巴及伊斯蘭問題持續僵化的今日,世人更加懷念這位勇敢無懼的知識分子。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os.tvboxno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