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馬來西亞] 周澤南/街頭是社運的唯一場所? [打印本頁]

作者: angel987    時間: 2015-2-17 12:51 AM     標題: 周澤南/街頭是社運的唯一場所?

將非我族類或少數族群的運動歸類爲地方性的爭取,只把在吉隆坡街頭的抗爭視為唯一值得關注的全國性運動。從大部份媒體只對發生在國會、布城和首都街頭的政治事件趨之若鶩,對鄉鎮、東馬的各種社運無動於衷,就足以窺見大衆對社運的偏見。我們何曾將東馬或西馬的原住民運動當作楷模?\
6 K" Z4 l& \- P& e( J! O& h$ pos.tvboxnow.com在馬來西亞,由於長期獨尊選舉政治使然,民間似乎將社會運動等同於上街。這種美麗而悲情的誤解要拜308前後至505各種風起雲涌的抗議集會所賜;彷彿集會沒有成千上萬,就不足以稱爲「運動」。換言之,群衆動員的量而非質,成了衡量一切運動是否爲「運動」的標準。
6 R8 n. N! [' W$ @例如,參加了情人節當天「釋放安華」集會的民主行動黨「超人」丘光耀,就在臉書貼文發出以下感慨:tvb now,tvbnow,bttvb, @3 t6 _  y8 _3 g, u' j( {
「今天的SOGO鳩烏之行,我有所反思。朋友們,恕我直言,讓我們認清現實,馬來西亞沒有社運,沒有學運,沒有工運,沒有婦運,沒有農運,只有選舉政客。所以,我們無法做選舉造勢以外的群眾動員……既然無法在『街頭力敵』,只有靠『選舉智取』。」(引自丘光耀臉書)0 o# r' f( H$ p8 [  W. X) Z3 P
丘氏的反思並不全錯,其建議也可圈可點(恕不在此詳列),只是其結論有待商榷。這結論暗示了一切領域抗爭形式的非此即彼:即「街頭力敵」或「選舉智取」。難道除了義憤填胸的街頭抗爭或五年一度的投票,平時各種運動主體對各自崗位的努力:包括研究、調查、推廣教育、人力培訓、社區教育和賦權行動等等,都不是社會運動嗎?誰來裁定一個運動的參與人數一定得牽動衆人情緒,甚至義憤填胸到足夠的程度,才符合社運的資格?) r* z( o' \8 \7 g
實際上,如此結論也忽略了社運過程中力量累積的過程。群衆動員不單靠一時的悲情,還在於平時的經營。
+ x, t! e( ]! w+ D; l3 h公仔箱論壇
$ w+ z% ?6 r. V% r感染群眾的運動議題
( N: _* F  A# t; ~- `' u+ k( I以經年累月輕易就牽動「華人」情緒的母語教育(或華教)運動爲例,就足以反證「上街」並不是衡量社運的標準,而在於人數(多數的華教集會不是在室內就是自家草場的人頭展示)。儘管如此,那也只是華教運動的特質。我們不應該強求本來就習慣了讓大衆産生事不關己態度或難以牽動大衆情緒的各種運動,如反巨型水壩運動、反山埃採金運動、捍衛司法公正運動、原住民土地權運動、捍衛言論自由運動等等,必須具備這種大規模的群衆感染力。而問題的關鍵恰恰在於,這些能較少感染群衆的運動或議題,往往更具備全民議題的因素。就上述所提及的運動而言,每一項都與社會福祉和國家的未來,具有直接的利益關係。
9 T  c  D9 }; {* `$ s! \7 S& i/ X# \tvb now,tvbnow,bttvb群衆動員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任務,也不是單憑上街的教育(假設上街越勤的人就學到越多的話)就能做到的。暫且不將那些長期進行政治工作的「社運人士」列入討論範圍內,純粹因爲牽涉於各種社會議題而投入社運者,大致都經過以下的社會參與過程:受課題直接或間接影響而開始所有行動——從參與行動的配合者轉變爲帶動者或策劃者——無論成功與否,都嘗試將行動擴大到更多人知道和參與的層次——在嘗試動員群衆的過程中,必然曾與政治改革者合作或借用政治改革,來達到克服問題或捍衛權益的目的。
/ r. N' v0 F+ R3 V+ k, J.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正是上述過程的磨練,讓小規模運動的參與者或策劃者,成爲改革運動的堅實支持者和冷靜的參與者。他們肯定不會是那種因爲某個偶像受到對付就如喪考妣、心灰意冷,動輒喊移民的奶油運動人士。由於政治社會長期停滯不前,冀望通過政治醒覺來達到改朝換代,曾經(也將繼續)成爲很多國民的想像。這種想像並非不可能,但其實現的代價必然是刻苦而艱難的。os.tvboxnow.com1 P- @& I: B$ @5 I
; K& N. j0 ~, L
對社運的地域偏見公仔箱論壇7 K! i  K/ p* E
撇開上世紀六零年代的左派運動、工運、農運、學運或更早的社運不談,1980年代由砂拉越峇南(Baram)地區衆原住民族群發起的設路障反伐木運動,算是最早的綠色運動,更是具備制裁經濟的實際效應的社會運動。這股運動的精神從未曾停歇,直到今天,數十年來該州各地原住民設路障反伐木、巨型水壩、土地開發等殘民以自肥的發展項目。就其議題性質而言,捍衛原住民土地權和保護森林不僅攸關全國人民的具體利益,甚至永續使用資源的權益,也涉及保存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長遠格局和眼光。關鍵其實在於,大衆往往將非我族類或少數族群的運動都歸類爲地方性的爭取,只把在吉隆坡街頭的抗爭視為唯一值得關注的全國性運動。從大部份媒體往往只對發生在國會、布城和首都街頭的政治事件趨之若鶩,對鄉鎮、東馬的各種社運無動於衷,就足以窺見大衆對社運的偏見。
! {, t, h( z& ~4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捫心自問,我們何曾將東馬或西馬的原住民運動當作楷模?非常清楚的現實是,即便原住民的運動有多成功,主流社運有多失敗,我們還是多以自慰的態度掩蓋後者的過失,不曾視少數具有成效的運動爲借鑒的對象。
6 b& S# l; `7 I) O! Y6 p5 Ttvb now,tvbnow,bttvb截至本月15日為止,峇南原住民爲反對巨型水壩,設置路障展開的抗爭已堅持了四百十一天,這也意味著他們的路障和司法行動已成功阻擋水壩計劃長達四百十一天。他們的戰場不在街頭,不在義憤填胸的口號,更不在臉書的喊話,而在一天又一天的磨練和堅持。如果他們的成效和堅持,還不足以打破我們以爲「街頭是社會運動唯一場所」的自大,那不是因爲他們對運動的投入和向主流群衆宣傳還不夠落力,而是主流社會的自我封閉和學習障礙,依舊裹足不前。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os.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