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馬來西亞]
孫和聲/經濟發展的愿景與陷阱
[打印本頁]
作者:
angel987
時間:
2014-8-5 03:33 PM
標題:
孫和聲/經濟發展的愿景與陷阱
馬來西亞政府推出的各類經濟或政治轉型計劃,只是門面,無助於解決問題;高收入愿景或2020宏愿只是空口號,甚至讓人感覺虛假不實的陷阱。沒有生產力取向的標本並治之改革,也沒有因改革帶來的紅利,更不會有控通膨、縮差距、簡機構、調結構、促增長、充社福、破壟斷、反腐敗、改預期、壯中產、穩社會帶來的好處。
. e* Z- S4 W% Z3 Y, o; x$ |tvb now,tvbnow,bttvb
. }5 f( i6 V: A4 ]" W$ t" H$ }公仔箱論壇
眾所周知,馬來西亞是個得天獨厚的國家,不但地處東西方交通的要道,鮮少重大天災,也從英殖民手中,繼承了一套文明的政治、經濟、司法體制,更有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聯邦政府的收入中,便有大約三分之一來自油氣。
! u) e" S D* K4 C
按理說,有這麼多優越條件,應早已升級為發達國家,或至少是高收入國。惟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便卡在中等收入陷阱。近年來,聯邦政府不但削減各類補貼,還要出臺旨在刮走民間財富的消費稅。但問題是,這十多年來普羅大眾的薪資基本上停滯,物價與屋價卻漲個不停。這就讓人質疑,為何會搞到這個地步?為何聯邦政府與家戶均得,皆須靠舉債度日?在2013年,公債與家債已個別高達國內生產總值GDP(約944億令吉)的54%與87%,這還不包括政府擔保的或有債務。這個國家的經濟管理與財政紀律何以至此?
: Y& }, [: Y+ v& Q7 z T
綜合言之,會落到如此地步,應歸咎於糟糕的財政紀律。自從1970年代實施新經濟政策以來,出來1993-97年有出現過盈余外,每年的預算案均是赤字連連。這是因為,政府自1970年代起大搞公共企業,而大多數公共企業均是虧損連連。惟1993-97年獲得改善,主因在於私營(盈)化,以及被迫開放,而迎入大量外資。若非如此,早在1980年代中期,馬來西亞早已破產。當時盡管已有油氣收入,但聯邦政府總債已高達GDP的100%,失業率更高達10%以上。
; Q9 l$ B8 r' D! x) X' m, p
種族輸贏論得不償失
+ n2 |# v/ H! d$ y9 b- S
這項後果,也與政策失當有關。1970-80年代,是後進國家升級為高收入國的黃金二十年。四小龍便是在這時期脫胎換骨為高收入國的,但馬來西亞卻受困於重視靜態分配,而非動態生產的威權性重分配。更要命的是,政策制定與執行者,還抱有「同舟共擠」的族群輸贏心態,覺得要抑制非馬來族的發展,才能讓土著(實為馬來族,其他土著則為二等土著 second class Bumiputra)出頭,結果就是雙輸。這也是臺灣、韓國在1980年代超越馬來西亞的主因。
& a$ o! _( D9 X0 k3 M! z, N' ?4 h
此消彼漲的族群輸贏論,不但抑制了本國潛能,如缺少受高等教育技能培訓的機會,也因教育不注重技職,而使馬來西亞缺乏經濟升級的所需人才。沒有人才,自然也沒有所需技術,只好安於低層次的經濟活動。低增值的活動,當然就是低薪資。這也難怪,在2013年,公積金局的會員當中,有約85%的月均收入在 3千令吉一下。實則,馬來西亞的1千2百多萬工作人口中,也只有約28%(2012年)為高技能工。收入達到課稅水平的人口,只占工作人口的12-15%。在現代國家,個人所得稅才是政府收入的最大來源,但馬來西亞卻不是這麼回事。
$ v4 G/ e9 L+ k$ s) ~公仔箱論壇
可見,只要不提升產業層次與國民的知識與技能,這個限制因素將難以解決。因為,要增加個人所得稅收,首先須要加薪,而加薪又得與生產力掛鉤;否則將會削減本國競爭力,導致通貨膨脹。在馬來西亞的增長貢獻要素中,單純勞動力與資本的占比過高,而勞動生產力或全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ty,TFP)的貢獻比太低。
os.tvboxnow.com0 Y/ l3 Q/ Z: G3 r) i1 M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馬來西亞的增長動力依然是數量型而非素質型。換言之,就是靠投入更多低廉人力,如大量廉價外勞與資本,來驅動增長。若不改變,這一粗放型增長,轉入素質型增長,將無法跳脫出這個低水平均衡陷阱。正是這個陷阱,使馬來西亞淪為一個打腫臉皮充胖子的內需經濟。
5 @' x2 M8 Z* @ C/ Z$ P* x4 d
9 z2 `. b9 X) P3 }* X/ _
虛業立國空有表面繁榮
4 U, A* ^8 q$ ?. _7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自2008-09年,金融危機與美國大搞量化寬松(Quantitative Easing)貨幣政策以來,大量游資由美國、日本流入馬來西亞等新經濟體,進一步推高了虛而不實的股市與有價無市的房地產,使馬來西亞從實業立國轉向虛業立國,空有表面繁榮,普羅大眾卻無繁榮實感。
- l: \, m5 U7 F' R I" p; O: tos.tvboxnow.com
虛業化不但破壞了國人的常規道德與工作倫理,也因資金過度流向虛業而抑制了創造新興產業,特別是高增值制造業與服務業,甚至出現過過早脫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其結果就是,體面就業的創業力不足。有道是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增加比經濟增長更重要。既然低利率沒有被善用來搞實業,反而導致劫貧濟富(如富者以錢賺錢、炒高房地產)。
% r& e* q* I x) |$ q7 d/ |
未來,馬來西亞畢業生就更難找到體面的就業機會了。在避免高教失業(educated unemployed)造成社會動亂,政府只好硬著頭皮,多雇用冗員,這也加劇了財政負擔。公務員人數過多,還有多次大幅調薪,也是造成合理化補貼與消費稅出臺的主因。這項難題,也不會在短期,甚至中期內獲得解決——即便是政權輪替後。
. A1 E: c) v% ~- r* yos.tvboxnow.com
未來,可以預期,馬來西亞的財政赤字將是長期而非短期的。政府推出的各類經濟或政治轉型計劃,也只是門面,無助於解決問題。同理,由於問題的性質是結構性(structural)的,而非週期性(cyclical)的,用刺激政策(如放寬銀行法定儲備或降低利率)來鼓勵國人舉債超前消費,也只是「以毒攻毒」,把問題押後而非真正對癥下藥。這個反週期(Anti Cyclical)的政策已用了十多年(從1998年開始),政策不但已用老,產生財政疲勞(financial fatigue),更使公私部門債務增速高於經濟增速,或股市漲潮高於公司收益。這麼做是在生產泡沫而非實業。
$ q; R7 ~7 R- [% F+ _7 I3 ]; X! d; \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自從1998年以來,馬來西亞已明顯被全球化與區域化趨勢下被邊緣。以1990-2000年為例,馬來西亞的經濟增長率為7.2%,與新加坡並列全球第五,但從2000-2010年,卻滑落至4.5%,連前五十名也無法入榜。這反映出本國的脆弱性,一方面是過度依靠在全球范圍內套利的外資,另一方面則因國家經濟政策斲傷了內資,使到內資壯大不起來,無法像日本、臺灣、韓國那樣成為帶頭力量。
2 f, x0 S0 s q# \
& \! {. v; a& I8 [9 Q2 v: z
靠舉債推動基建內需
2 t' E9 E, _- j8 i3 t* y2 T
隨著全球化日益著重實利與實力、效率與競爭力,馬來西亞將日趨被邊緣化。即便舉債發展,靠債務來推動基礎建設和內需,也難以持久。因此,中速增長,而非高速增長,已成為馬來西亞當下與未來的趨勢。當債務高到難以為繼時,或許會反過來迫使必要的改革,也難以說準。
公仔箱論壇- x8 E) A6 _* X# ]7 {0 D0 l
缺乏結構改革,就無法帶來改革紅利(reform dividend);沒有從改革紅利得來的素質增長,特別是有素質的出口(quality growth and export)。缺乏素質的增長,當然也無法推動包容性發展,長此下去,更擴大貧富不均,削弱國人的消費能力,最終導致內需積弱不振。內需不振,高通貨膨脹,體面就業創造力不足,生產力取向的改革不足,腐敗失控,全球化的作用下,執政集團用了3R(Race、Religion、Royalty)來轉移視線,而非直面病灶,如此只會將問題繼續拖延下去。拖延的政策,其實就是混日子、不入流的政策。
tvb now,tvbnow,bttvb8 k' f! ^8 W# G; |1 d: \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預見,馬來西亞的高收入愿景或2020宏愿只是空口號,甚至讓人感覺虛假不實的陷阱。這就是眼前馬來西亞的經濟現況。沒有生產力取向的標本並治之改革,也沒有因改革帶來的紅利,更不會有控通膨、縮差距(收入與財富及區域間的失衡)、簡機構(廉政放權)、調結構(產業機構合理化與升級)、促增長(包括體面就業)、充社福(充實社會福利)、破壟斷(特別是政聯公司的壟斷,因為企業才是改革的真正主體,以及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反腐敗、改預期(明天會更好,做長期投資而非炒地皮)、壯中產(馬來西亞的中產階級正在萎縮)、穩社會(改革治安惡化)帶來的好處(beneficiation)。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os.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