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馬來西亞] 李健聰/爲何走不出去?從跨族群困境談社運場域的多元化 [打印本頁]

作者: angel987    時間: 2014-6-19 11:54 AM     標題: 李健聰/爲何走不出去?從跨族群困境談社運場域的多元化

改變慣習,建立新場域,是改革和超越的必然步驟。讓場域多元化,超越慣習,方能够推動嶄新的生命。回到欲推動跨族群作業的社運團體,建議先增設「多語境協調員」一職。如果我們以本土母語教育爲榮的話,又怎麽能够一邊盛贊多元却唾弃多元呢?調整架構,走出舒適圈,再多做培力與培訓,並在會議决策中多提醒,假以時日相信必有所獲。, L: r$ E- X' c- b0 b) F+ x
公仔箱論壇! o9 S$ p; c! x# Q2 G
過去數年,多次參與國內中文圈社運或反公害人士討論,皆重複聽到義正言辭的「我們要跨族群」、「要在臉書多用馬來文」,「要走進甘榜」等論調。然而,過後再次碰面,往往發現這些計劃沒有什麽進展。$ [, P* P1 V+ P

$ J4 f. s% b0 L/ ^& @

0 g# L: p, E, {5 H, }( |- b公仔箱論壇跨族群,無論是理想主義的召喚,還是理性策略上的需要,都是一項擴大群衆支持、串聯潜在受壓迫者與增加運動影響力的嘗試。
) }, [6 K  y- G% y.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9 q0 G$ T- T" {, H: N+ [公仔箱論壇
tvb now,tvbnow,bttvb* D& x) p5 V' G! M0 E4 P0 B
然而,爲什麽這項工作知易行難,每每原地踏步,走不出去呢?
8 k: G* w7 ~# {5 X# d5 b, fos.tvboxnow.com
; m( U& w: C& N8 g! rtvb now,tvbnow,bttvb
  B6 Q! \* }1 A5 ]9 b  L- W
這種前方似乎有座無形障礙的滯性,乃是組織或場域 「慣習」在作祟。「慣習」(Habitus)一詞,源自與傅柯齊名的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布爾迪厄建立了一種實踐理論,以分析特定群體或個人實踐的機制,而這理論圍繞著「場域」與「慣習」而建立。布爾迪厄本人曾經說道,原本「文化」可能是更好的術語,但是這個過分被决定的術語帶有被誤解的危險,因此便退而求其次地選擇了「慣習」此一英文改用而來的深奧術語。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m. |4 Q  L( ?9 G0 @, B- U

( s  m& e) x0 f5 R
公仔箱論壇. P9 }6 f1 |' ]+ ~' h- j7 [* l: [
「場域」(Field)則是由社會成員按照特定的邏輯要求共同建設,是社會個體參與社會活動,是集中的符號競爭和個人策略的主要場所。人們都生活在關係構成的社會空間中,一個個不同的社會場域(如文學場域、科學場域、藝術場域等)構成了我們所處的世界。每一個社會場域都由潜在規則所建構,不同場域有各自特定的利益形式和特定的幻象,場域創造並維持著它們。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h0 U) t1 F& ?4 E
os.tvboxnow.com, J+ Y6 J1 c$ @7 Z. N0 l! l+ x
公仔箱論壇' B9 b+ I5 ~. l' l
「慣習」則是個開放的傾向系統,是個體在實踐中形成的,然後又作用於人類的實踐活動。慣習使人的生活表示出極大的隨意性,然而這種隨意性的背後却是結構化的作用。
" [# M* B* r$ u/ }* n)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1 z$ r# y; l  M. z9 O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公仔箱論壇' y2 d# f+ _6 x- V3 ^
慣習X資本+場域=實踐( Y0 v* e* I9 f& q( U9 N

  z7 s! X4 U7 Y( y1 _公仔箱論壇

. A; R' i& A- t*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在布爾迪厄場域/慣習理論裡,也有「資本」的概念。他所用的資本概念不同於經濟學家的資本概念,而是「以物化形式累積起來的勞動」。簡單而論,那是場域內行動者投入的經濟、社會、文化與符號資本,而這些利益,就是人們對場域中彼此爭奪的資本的價值的共識。1 z) U$ g9 t. U- R" u

+ B8 I+ W/ O1 W/ z2 m
os.tvboxnow.com: B  R7 c9 I: R# Y
慣習是與場域對應的基本概念。舉個例子,在媒體場域裡,對新聞「客觀性」的要求與聲望相聯繫,因此形塑了要求嚴謹、客觀、專業的慣習。而場域內的行動者(如記者、編輯、校對、排版等),將會競爭性地運用、維持或累積本身的資本,以攀爬至場域內的上層。
* D  _0 q( q/ z2 ]' ]3 i% J' f公仔箱論壇
% ?- ~4 R' G" `6 I+ H; e' R! A
6 G+ k6 |5 g0 B- P3 }5 `# C4 n
布爾迪厄說,場域與慣習之間的關係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場域形塑慣習,在特定場域中,慣習成了場域固有的必然屬性體現在身體上的産物;另一方面,慣習有助於把場域建構成一個被賦予了感覺和價值的世界。
8 i- G* @) E4 v3 j4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os.tvboxnow.com, y8 v# v. M* {% S/ F, o1 ?
- H- Y3 q5 F1 L0 D% Y% Z9 O
tvb now,tvbnow,bttvb  h% p  T9 c* u2 S

# M! U& L' i, ~  L* D! `. ?# l

4 m! x  s+ P, A1 S( Jtvb now,tvbnow,bttvb回到馬來西亞本土,「中文圈社運」場域,自然也形塑了本身的慣習。社運的同好人士,以同樣的語言交流、開會、記錄與傳播;媒體方面,社運通過媒體報導新聞,而前來報導的媒體都是中文媒體,於是更多閱讀中文的人關注/投入運動,形成一個循環圈;活動方面,則由於現有群衆反應熱烈,拉攏了更多用中文讀寫的人投入運動,於是再次形成一個更大的反饋回路。: l. X% [2 F7 `0 h
5 G  G+ B" B+ K

+ u0 G. |% |) t' U4 L2 n! y' b. E應該投入的資本,自然會受到該所處場域的慣習所影響。爲什麽臉書宣傳不放馬來文?爲什麽沒有舉辦不同語言的說明會?爲什麽組織內沒有更多元的代表?這些都是因爲慣習産生作用,使運動傾向往內探尋,而非往外擴展所致。
0 K+ B/ c) N0 I6 u: X6 |( j9 F+ J4 w9 _
tvb now,tvbnow,bttvb% T' Z# v1 P, J( R
另外,慣習也影響了行動者資本的投入,進而限制了場域的邊界。「爲什麽要花費時間翻譯?反正沒有人看」、「甘榜的宣導工作就交給馬來人去做吧」,「爲什麽一定要我們先用雙語,馬來人爲什麽不先用?」等等,都是維護本身符號資本的手段,以及對於場域潜在規則的維護。如之前所述,這並非純然客觀結構或個人主觀價值作祟,而是場域/慣習的辯證發展。; i# V: d; _, w% S& T% B: ~; v+ K
$ O& f$ X' r0 U
tvb now,tvbnow,bttvb; y" Y& {. x$ C7 e2 e
山頭主義:累積資本搶當老大
  _3 @! d9 R) ?0 W+ Yos.tvboxnow.com. w. ~& Q# }7 f: {

- z: ]! Z  l  U& S; ]用通俗的話說,場域類似「圈子」,「慣習」是圈子中人的習慣性做法與潜規則,而「資本」則是財力、體力與時間的投資。忙於在本身的圈子內互相取暖或累積資本做老大,渾然忘了大方向與大策略。這種情况,有的叫舒適圈,也可以稱爲山頭主義。
1 e- j0 w& P, f+ ?# W1 z9 T& j  X& S) s. j& }
公仔箱論壇: I  C# {( f2 F* m% G4 C( ^: u
當然,要把場域中的慣習改變,進而擴大場域的邊界,是項艱巨的挑戰。這也是爲什麽許多社運人士有意嘗試走出舒適圈,却往往無功而返。
% @7 o: b2 u3 L8 G/ _os.tvboxnow.com! E$ Z& e" r$ W3 C- p, q

6 t7 j5 F. r! w回到根本,許多社運初旨,無論是選舉改革、婦女權益、無障礙運動、弱勢族群權益、反公害等,都帶有能够跨族群的普世價值與色彩。如果像反公害運動般直接存有族群地域的因素(如邊佳蘭石化工業區附近的大部分受害者爲馬來人),除非是爲了自我取暖,否則要成功的話,更加需要廣納不同語境、宗教與文化之人的加入。tvb now,tvbnow,bttvb6 x  _9 w% C  J. ^3 T2 v% K

3 M/ e) P2 p  d+ p(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s.tvboxnow.com. G+ {" c3 c" D+ ]. ]* Q8 }5 Q
改變慣習,建立新場域,是改革和超越的必然步驟。讓場域多元化,超越慣習,方能够推動嶄新的生命。回到欲推動跨族群作業的社運團體,建議先增設「多語境協調員」(Multi-context Coordinator)一職。誠然,走遍多國,皆無此職,但馬來西亞獨樹一幟,我們又何必抄襲別人的組織架構?如果我們以本土母語教育爲榮的話,又怎麽能够一邊盛贊多元,一邊却唾弃多元呢?調整架構,走出舒適圈,再多做培力與培訓,並在會議决策中多提醒,假以時日相信必有所獲。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os.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