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中華武術] 究竟誰打誰?太極拳論(轉載自武剛車紀第六十二期●作者:KENNETH LEUNG) [打印本頁]

作者: izhuhai    時間: 2007-10-7 01:14 AM     標題: 究竟誰打誰?太極拳論(轉載自武剛車紀第六十二期●作者:KENNETH LEUNG)

上幾期說過要談太極拳,到今天才有機會坐下來寫,遲了交功課,真是不好意思。

太極拳在何時開始,已不能稽考,在文獻中可找到的最早使用和教授這種拳術的,是南北朝梁朝時的韓拱月。為方便讀者了解,我不用太多文字來詳談歷史,只用一個表,(見附表)點出歷代重要太極名家出來。(轉載者按:本人未將附表上載,請各讀者見諒!)

這個簡表,略去一切橫枝,只縱觀太極拳之承傳脈絡大概,目的主要是道出今天各個流派之淵源,並展示陳家、楊家和吳家太極的誕生先後。人物之間,有些是直接傳承,有些是隔代傳承,沒有一定。由表可知,太極拳絕非張三丰所創,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同類拳法,其肇端當比南北朝更早,只是沒法以文獻考證而已。唐朝于歡子傳藝予道學家許宣平,他與李白往來,李白曾「訪之不遇」,並在其居處題詩,證明李白的確任俠尚武,喜酒詩,好浪劍江湖。而且許、李既有往還,李白略懂太極拳、太極劍的機會是一點不低的。

宋朝陳希夷,即陳圖南,又名陳搏老袓,相傳《太極圖說》便是他寫的,舉凡玄空風水、紫微斗數的古籍,不少都託名是他所作,生時常與朱熹、程頤等鑽研心性之學。他把拳技傳給賈得昇,得昇號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則傳技與張三丰。

今天人們都尊崇張三丰為太極拳之始袓,實則不是始袓,而是一代宗師,至少是前人妙技的集大成者和中興者。歷史上宋末元初有張三丰,明時又有張三丰,究竟是有兩個張三丰,還是同一個張三丰而活至二百餘歲,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張三丰本是當官的,乃飽學之士,後來覺得做官沒有意思,便辭官不幹。未幾父母雙亡,他守孝三年之後,把家產分贈族人,便帶童子清風和明月兩人去浪跡天涯,遇上火龍真人時,已高齡六十七歲。據說,三丰初學太極四年,未有領略,要轉到武當山上調神九載,始通其理,其時已八十有歲矣。

張三丰道號玉虛子,有徒弟較著名者二人,即張松溪和張翠山是也。此二子者,與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岩、殷利享、莫谷聲等往還,尋道問術於崇山峻嶺間。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此七子合稱「武當七子」,是因為宋遠橋家系流傳的《宋遠橋太極功源流支派論》提到,七子曾一起跟張三丰學藝月餘,其實七子中只有二張為其弟子。七子本來是想到武當山訪唐朝人李道子的,摸了門釘之後,才找張三丰去。這位李道子,或稱夫子李,據宋遠橋筆述,乃由唐代生活到明代的高人,歲數大家自己數好了,比張三丰更誇張。他曾教導俞蓮舟之先輩,俞清慧、俞一誠等以「先天拳」,再遇俞蓮舟時,又教了他更高的功夫。這種先天拳,其實也是太極拳。張三丰往武當山九載才能通達於太極拳法,不知與李道子就在附近有無關係,但史籍對此並無記載。

三丰之後的西安人王宗,號宗岳,擅文詞章句,對太極拳多所著作,《太極拳論》、《行功心解》、《十三勢歌》等,都出自王宗岳的手筆。自王宗岳後,太極拳分為南北,南派無甚聲色,北派傳至河南蔣發,蔣發傳至陳家溝的陳長興,是為陳家太極的起源。陳長興傳藝與楊露襌父子,楊入清宮神技營,任總教習、技壓群雄,是為楊家太極之起源。楊氏再傳藝至端王府的蒙族護衛吳全佑,再傳其子吳鑑泉等,是為吳家太極之由來也。

由於吳家由楊家得藝,而楊家又由陳家得藝,所以一般人就認為,要學便學陳家,那就最正宗了,於是日本人便流行遠道前往陳家溝學太極拳了。月前暑期,還有武當山太極訓練營這種活動呢。可惜上述這些都是迷信,忽略了家族失傳這個必然現象。

我跟著要說的幾句話,一定會得罪很多人,但那是我真誠的看法,得罪也得講,講錯也要講,頂多是你覺得我錯了,提出駁論,我會樂意刊登。我要說的是:把太極拳保存得最好的,是吳家太極。楊家在楊少候之後,已經失傳,他的技藝,已由吳鑑泉的次子吳公儀承傳,至於陳家,自陳長興之後,陳家溝的鄉人,已恢復教授他們傳統的砲捶。

本來,把太極拳保存得更好的,是宋遠橋所傳下來,一向隱而不發的一支。袁世凱的參謀,或稱機要秘書,名叫宋書銘的,便是宋遠橋的第十七世孫。他精研易理,擅三十七式。其時太極名家,包括吳鑑泉、紀子修等往拜訪之,與他推手,沒有人能站得穩腳,個個認輸。其技藝根本勝過吳家,此事吳家後人都坦然承認,只可惜宋家太極,也已失傳。

失傳,其實就是我那麼想寫太極拳的原因。這種拳法,非常難學,更加難精,有「十年不出門」的講法,就算父要傳子,子也未必能夠承受,而且莽莽武夫,往往難以學成,必定文武兼擅的人,才是上佳材料。加上世界日益功利,人人都無事奔忙,即使在吳家,太極拳也已在失傳之中,即一代不如一代也。

歷代以來,太極都在不斷失傳,如果宋遠橋的一支,經代代失傳,到宋書銘手上,仍然能夠大敗得自楊露嬋真傳的吳鑑泉,那麼大家可以想象,十多代以前張三丰的太極拳會是甚麼境界。此外,前面的表,把旁枝都略去,例如張三丰傳張翠山的一支,有否傳到今天,而隱於民間?夫子李傳俞蓮舟的一支又如何呢?

陳家的陳長興,可說是近代太極拳的源頭,他弟子不多,最得意者便是楊露嬋。楊露嬋父子入清宮神技營,那裡高手如雲,包括八掛掌董海川,也包括綽號半步崩捶的形意拳王郭雲深。但楊氏父子屢遭挑戰,未逢敗績。父子三人,功夫各有高低,最低的是楊健候,也足以擊敗其他有餘,證明太極的方式,高於其他技擊方式。

由於楊露嬋是總教習,一般不會挑戰他,而挑戰二子楊班候。楊班候的拳架,是歷史上第一個清楚被確認為是屬於「小架」者,在他以前,沒有人公開提到「小架」。小架的動作小而快,用圈也小,但這只是外面見得到的情形,最重要還是身體內部的活動,把對手打到飛起,跌出一丈以外的,其實不是甚麼招式,也不是外人所見得到的動作,而是體內筋骨的全盤活動。當年楊班候出手例必見紅,非常狠辣,而且一招了斷,對手被打死了也未知原由,人稱「楊無敵」。

楊班候的小架,傳了給姪兒楊少候。其時吳鑑泉的長子吳公儀已過十歲,楊少候很喜歡吳公儀,便靜靜教了他幾年小架,一次在家裡施展了出來,把師兄們都打得落花流水。吳鑑泉發覺,便知是少候作怪,往質問他說:「公儀只是個十多歲小孩,你教他這些,打死人怎辦?」當其他拳法慌死打人唔死,拼命研究如何可以打死人的時候,太極拳卻最怕打死人,要處處小心,以免很容易就把人打死。

太極拳其實是一種「報應拳」,對方不打你,他是沒事的。但他愈大力打來,便死得愈慘,打得愈快,也就死得愈快。你一化、一還,力便回到對方,而且對方是一面失重心一面承受己力,敗時暈陀陀,很狼狽,而且不知WHAT HAPPENED。

太極拳還是一種世上最陰騭的謀殺方式,警察明明看著對方飛撲過來打你,跟著見到對方彈出,飛跌在地,頭顱爆裂而死,你完全沒有打他,是他打你,但死在地上的是他。驗屍官在屍體上找不到任何被打的痕跡,警員的目擊報告也沒有你出手打人的記錄,法官只能判死者是死於意外,說他是失足跌死。在FORENSIC SCIENCE如此倡明的今天,就只有太極拳可以殺人而不著痕跡。為甚麼?因為法醫學上對於「打人」的定義,與太極拳的「打人」完全不同。這同時是為甚麼太極拳是拳術之王的原因——它的所謂打人,與其他拳法一概不同,甚至可說是相反。

吳公儀有子吳大揆,二次大戰時已出名好打,日本佔領時,中山縣一個日軍學堂的日籍武術教官,聞名而要與他一戰。當時只是一個少年的吳大揆說出條件,就是打完必要放他走,教官答允,便開始比武。拳腳功夫上,當然沒有甚麼可比,正所謂「一搭手便跌」,刀劍也如是。教官穿好一整套劍道服裝,叫吳大揆自行挑選合穿的,吳說不用了,不必穿這些,隨便拿把劍便打了,戰況也無分別,一搭劍,教官又跌,可謂完全冇得打,教官嘖嘖稱奇。戰後教官回到日本,向上頭報告此事。日本政府努力偵察,知道吳大揆居於香港,便派人請他到日本教學。吳大揆的確有去,教了一回。

不要以為吳大揆的功夫,代表太極拳之最高境界。他自己也說,功夫未及老父兩成。其父吳公儀老時患糖尿病,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正是臨終之際了,忽然心血來潮,對兒子說:「快不成了,我要你見識咱吳家功夫可以去到哪裡,你就用盡全力,朝心向我打來罷!」吳大揆承命照做,兜心口一拳照(音o趙)向躺在床上的老人,吳公儀的自然筋骨反應,把吳大揆彈出至病房門外跌仆在地。這時,吳大揆才知道太極拳的功力,是一生一世的,氣若游絲的老人仍可殺人於無形,只要你想殺他,他就可以殺你。如果他故意把你彈向窗外,你便摔到樓下粉身碎骨。

自小跟隨吳公儀學拳的,是侄兒吳大新,現在吳大新已是香港吳家的掌門人,年紀也很大了。上面所說的,大家如有不信,可去問他。老人家答不答你,隨他喜好。如果他雅興一起,說不定把你彈開十呎,讓你感受一下,不過他有此雅興的機會不大。

吳公儀還在世時,與徒弟練拳,是坐或臥在沙發上,叫人來打的。誰過來打,誰便跌丈外,哪有用過甚麼招式?總之一碰到他的,便跌,跌得遠或近,便視乎你打他的力度是大還是小,武俠小說常說的「無招勝有招」,就只有太極拳能夠做到。

少林武術,也有柔的,但並無太極拳的筋骨理論為其內容,而且絕大多數少林拳法,都是剛猛的。把少林武術捧得高高的,不是別人,正是查良鏞矣。他不知道,習太極拳者,「得一二已足勝少林」,根本是冇得打的。在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裡,張翠山的兒子張無忌,既受張三丰傳太極拳,便不必再學乾坤大挪移。太極就是乾坤大挪移,而且高深得多,金庸卻完全不知道。

六脈神劍之類,也是金庸的創作。在小說中,的確令人看得過癮,但在現實的技擊中,絕對沒有發出內氣而打死人這回事。運氣是練靜功時的要求,擊技時則只做自然的呼吸,那些發內勁凌空打人的說法,各位還是不信為妙。就算有人能夠,這種勁也不可能打得跌一隻蒼蠅。一指襌海燈法師,說自己能運氣,在空氣中形成空氣子彈,一發勁射過來,便射死你。各位,我倒很願意給他射射看,在我中彈卻又未死之前,行過去用最簡單的直拳和勾拳,打到佢牙鉸都甩埋給大家瞧瞧。

各派太極功都失傳,文革對此也難辭其咎。文革後文化復興,各派的後人被共產黨召出來作些文藝貢獻,其中一些後人,只能耍些招式,根本不知道太極的內部作動機關,便附會甚麼氣勁之說,把金庸小說一類的講法,套用到太極拳上,可謂自斯斯人。當然,太極拳本身為道家修練中的動功,練至相當境界,行使時若氣貫全身,並非不可能。

但太極拳的威力,不在於氣勁,其核心動力來源,乃是人身的骨骼,則是不爭的事實。連每節骨頭的用法是如何也不知,而奢談甚麼脈絡之氣,則必為偽學矣。至於太極拳中每節骨頭如何使用,則必需老師親授,否則任你多聰明,也想不出個道理來。所謂「入門必須口授」,便是這個意思。在楊家以前,太極為秘拳,也是這個原因。即使在今天,真正懂得開胯、含胸拔背,鬆肩肘,知輕重,從而發動周身筋骨,化力發勁者,也少之又少,而且只會愈來愈少。大抵懂說的多,辦得到的人是沒有幾個了。

共產黨之搞武術,三十年來,搞了甚麼?搞了些李連杰之類的芭蕾舞蹈員出來而已,那只是另一種樣板戲。那些武術隊,往外國表演單槍戰雙刀之類,其實是表演京劇。

要年輕人練這些舞蹈式武術,對電影界是有貢獻的,因為能夠提供新血,但對武術界則是污染和羞辱。

所謂臥虎藏龍,國內真懂的高手,我知道是有的,只是招搖撞騙的更多得多,古靈精怪的更多。

今期就談到這裡罷,下期我想以我有限之所知,略談太極拳對筋骨運用之神妙,以及何謂「全身是手手非手」。

作者: wong5291    時間: 2007-11-7 08:35 PM

太極拳是一種硬軟功夫,兩者使用不同功力隨心所發.
作者: izhuhai    時間: 2007-11-8 05:50 PM

這篇文章小弟挺喜歡,因爲裏面講到很多太極的真理!
作者: samgor    時間: 2007-11-20 10:29 PM

寫得也很清楚!
作者: wanel    時間: 2007-11-21 11:45 AM

「全身是手手非手」

是否江湖傳聞中的攔雀尾?
作者: l77o5twa17t3d    時間: 2007-11-21 06:09 PM

thx 4 sharing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os.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