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8日的《星洲日报》发表了郑丁贤的另一篇专栏文章《回到咖啡店》,开头就提《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7月9日刊的封面漫画,还有当期的封面专题报道。贯穿全文的主旨只有一个,那就是呼应《星洲日报》素来的口径:互联网媒体没有专业和道德准则、无法建立公信力。
这点,无论是这篇引文,或是主文《新闻业专题报道:来自未来的公告》(A special report on the news industry: Bulletins from the future)都写得不含糊,例如引文里不仅写道“新闻事业的转型是不可阻挡的,试图扭转此局面,注定要失败”,文末更写道:“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事业享有一个众声喧哗、多样、百家齐放、生猛有力的环境,十分令人乐见。咖啡馆回来了,好好享受吧!”
英文“accountability”可以转译为中文的“公信力”,但在《经济学人》专题报道的语境里,“accountability journalism”并非指谓新闻或媒体的公信力。该专题报道之引文,提到“accountability journalism”时,写得简单易懂:. d: j2 l% N5 o9 k1 |! B
其次,我曾在《大马报业路在何方(庄迪澎版)--与刘鉴铨对话(下篇)》一文里提到,我国报业犯了一个不可轻易宽恕的错误:为了纾解新闻网站对它们造成的尴尬,它们唱和官方论调,以抹黑、丑化的方式给新闻网站塑造毫无公信力的刻板印象,而《星洲日报》恰恰是最勤于为网络媒体贴标签的中文报纸。因此,郑丁贤的文章对互联网媒体没有好话,我一点都不惊讶,因为这么写恰恰符合《星洲日报》的“主流意识形态”(dominant ideology)和“主流论述”(dominant discourse)。
二、郑丁贤根本没读过《经济学人》的专题报道,只从题目和封面漫画“看图作文”,凭自己对“咖啡店”(而不是哈伯玛斯所谓的咖啡馆)的印象、想象和偏见去理解专题报道中所谓“回到咖啡馆”的含义。
庄迪澎是《独立新闻在线》创刊总编辑(2005-2011)、《马来西亚媒体识读资源网》(www.mediamalaysia.net)网主。|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os.tvboxno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