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i- ~ N/ l!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姜瑜金句「法律不是擋箭牌」言猶在耳,當權者卻扯起法律來。艾未未犯了哪條法律?上面其實未想好,但《環球時報》已預告:「很快會明瞭」。經濟罪?特立獨行罪?抑或桀驁不馴罪,那不重要,重要在於艾未未已是板上釘釘的罪犯,安上這條或那條罪名,有甚麼關係?大陸法律可以為黨和政府彎曲,為權貴者彎曲,卻絕不會為被統治者彎曲。艾未未被非法綁架多日,就算是合法拘留亦早已逾期;趙連海被幽囚在家一個多月;劉曉波妻子劉霞「被失蹤」至今,這時候中國法律不是為專政工具彎曲了嗎?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M1 w9 E. s+ g% g
tvb now,tvbnow,bttvb2 @+ \8 t9 l. A" D' i* u
記住姜瑜另有下半截金句:「甚麼法律都保護不了你!」這還是對洋人記者說的,艾未未持中國護照,是我朝臣民,法律保護不了你,美國綠卡保護不了你,更不要說連美國綠卡都沒有的劉霞和趙連海。如此鐵桶江山,把異議人士都抓光,連「特立獨行」和「桀驁不馴」都是罪,這不是紅色恐怖,還能是甚麼?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1-4-11 07:46 AM
7 B/ O, d( E+ a1 H4 rtvb now,tvbnow,bttvb當然我們可以用現成物(ready made)或土地藝術(earth art)等傳統來理解《葵花籽》的美學意義,但評論多聚焦於《葵花籽》官方而畫出腸的政治意涵,採前後進路的評價都是眦譽參半。藝評家Paul Gladston提出,它表面過盛的政治指涉,例如指向毛澤東時代太陽與太陽花的政治寓言,或文革時人人口袋裏秘密載有瓜子的日常反叛,都很難讓觀者主動地投入作品與省思當下中國的政治脈絡。就像文學與電影裏的傾向,全力批判七十年代卻恰恰是種去政治化的表演。換個角度來說,許多評論側重作品與中國「大量生產文化」的關係,但艾未未找來景德鎮1600名、大多是女性的工人以人手逐一製造葵花籽,對許多人來說,這行為跟全球資本和世界工廠的現狀關係十分曖昧糾結,談不上什麼批判介入。 3 {5 ^/ P- ]+ Vtvb now,tvbnow,bttvbos.tvboxnow.com7 U$ u- Q0 R* D 指向集體和大眾的瓜子們 % m6 U9 |4 b8 O/ t6 { i! i: r \5 f6 e- w9 i0 k如果藝術品的意義本來就流動不居,而艾未未所「演」的角色(persona)又時刻籠罩(overshadow)其作品被接收的方式,我們是否可以在他被拘禁的此際重讀《葵花籽》?近日在網絡上流傳兩齣紀錄片,Who's Afraid of Ai Weiwei和 BBC 的 Without Fear or Favor都不約而同談到艾未未與集體和大眾的親近關係。對我來說,閱讀《葵花籽》的鑰匙本來就在這種關係:作為藝術家和公共知識分子(容我把這帽子扣在他身上),艾未未極度、甚至過度相信及擁抱集體與大眾,他從來就把改變的力量寄望在微細但可積累的平凡個體之中。他很用心地用Twitter連結陌生人,喜歡以派對形式號召不相識者在上海作顛覆與對抗,他在至今為止最高調的作品中把平凡的集體性呈現出來。! b- T0 ^1 E, p \ W& f( b! O
9 u4 X, r. B. a' `. B) H公仔箱論壇別少看這種對群眾的信念,在《讓子彈飛》猛收七億票房的當代中國,正當化集體的沉寂、無力與勢利才是主旋律。對於許多關注中國政治的人而言,集體性早就在九十年代市場化和新自由主義中煙消雲散,當下中國的主角只能是賈樟柯電影中那些飄泊的個體,集體極其量是在工廠裏孤立的勞動關係。但艾未未非常相信中國被視為去政治化的集體和社群所潛藏的政治性,他透過《葵花籽》把一個鎮的集體生產力轉移到藝術的殿堂,連同日常實踐,以高度自覺的方式來書寫和思索集體。《葵花籽》可能呈現的,與艾未未一貫對大眾的熱情寄望密不可分(也見諸他另一作品,讓在Twitter相識的「推友」讀出汶川地震死難學生名字的聲音作品《念》)。《葵花籽》盛載的,也許就是近年藝術理論界紅透半邊天的概念「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的紮實演繹?tvb now,tvbnow,bttvb8 r, `4 ~2 W! |6 R